[实用新型]一种石墨发热体连接座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8555.5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3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戴卫平;速斌;曹劲松;樊则飞;汤文通;陈巍;潘建仁;李贵;黎文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鼎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62 | 分类号: | H05B3/62 |
代理公司: | 昆明慧翔专利事务所 53112 | 代理人: | 程韵波 |
地址: |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学府***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发热 连接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墨发热体连接座,是一种真空炉用石墨发热体和石墨发热体座之间的连接结构,属于一种机械零件设计与电工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公知的多级连续真空蒸馏炉用石墨发热体和石墨发热体座之间的连接早先是采用在石墨发热体座上开一个凹槽,将发热体脚插入槽内,然后用楔子楔紧,加热后注入合金液体,冷却后安装使用。这种连接结构的不足之处是导电面积小、电流不稳定、安装工序繁琐、填充合金消耗大、发热体脚易烧损、寿命短。本申请人申请的ZL200720105129.4,名称为“一种真空炉石墨发热体连接结构”的专利中公开的真空炉石墨发热体连接结构,大大的改善了导电性能、方便了安装、延长了发热体使用寿命。但是此种连接结构的工作电流也不能超过2400A,如果超过限制电流就会使得接触部份电流密度过大而局部过热烧毁,限制了设备的产能。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拱一种石墨发热体连接座,将石墨发热体和石墨发热体座从原来的单面接触改为两面立体接触,在石墨发热体座上增加一个垂直的圆弧形接触面板2,安装时包住发热体根部,增加了2.3倍的接触面积,使得发热体工作电流能够稳定达到5000A。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施,其包括石墨发热体座1,圆弧形接触面板2,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水冷电极的连接孔4。其为一整体结构,在石墨发热体座1上面分别开有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和与水冷电极连接的连接孔4,在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旁设置一个垂直的圆弧形接触面板2,该垂直的圆弧形接触面板2与石墨发热体座1整体浇铸,其半径比真空炉发热体半径大0.1-0.3mm。
安装时,在圆弧形接触面板2上涂抹0.1-0.3mm高温导电胶,将发热体上的螺丝孔与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对接,使发热体根部和圆弧形接触面板2紧密接触,然后用螺栓紧固,完成后再将与水冷电极连接的连接孔4套到水冷电极之上,用螺母紧固。
与公知的平面接触相比的优点及积极效果:将石墨发热体和石墨发热体座从原来的单面接触改为两面立体接触,在石墨发热体座上增加一个垂直的圆弧形接触面板,包住发热体根部,增加了2.3倍的接触面积,使得发热体工作电流能够稳定达到5000A。提高了石墨发热体的发热功率,从而达到提高设备产能目的。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图,图中1为石墨发热体座,2为圆弧形接触面板,3为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4为水冷电极的连接孔:图2为图1的B-B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的结构,其包括石墨发热体座1,圆弧形接触面板2,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水冷电极的连接孔4。其一为整体结构,在石墨发热体座1上面分别开有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和与水冷电极连接的连接孔4,在固定发热体的螺栓孔3旁设置一个垂直的圆弧形接触面板2,该垂直的圆弧形接触面板与石墨发热体座1整体浇铸,其半径比真空炉发热体半径大0.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鼎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明鼎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85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功率氙灯点燃触发装置
- 下一篇:一体化多系统接入器及包含它的中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