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编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4703.6 | 申请日: | 201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6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黄炎;吴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正明 |
主分类号: | H01H25/06 | 分类号: | H01H25/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003 广东省惠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码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编码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编码器虽然能满足普通的使用要求,但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导致组装工艺复杂,组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现有的编码器如果内部某一零件测试不合格,将使整个编码器报废,浪费非常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可更换内部零件重复使用的编码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编码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转轴、轴套、转子和底座以及外壳,转轴套接于轴套内,转子设于底座内,在底座上设有输出端子,输出端子上设有编码信号输出脚和开关信号输出脚,在输出端子上设有弹片和胶粒,在转子上部设有定位片,在转子底部设有切换片,切换片与输出端子接触,底座和轴套下端扣接于外壳内,转轴下端穿过转子,按压转轴带动胶粒向下按压弹片实现输出端子的开关信号输出脚接通,旋钮转轴带动转子和切换片转动实现输出端子的编码信号输出脚交替接通或断开。
上述方案的优化方案如下:
上述定位片固定于轴套底面上且与转子接触;上述转子底部设有销柱,在切换片上设有销孔,切换片铆接于销柱上。
为了防止转轴脱落,在转轴上设有卡槽,在卡槽内设有卡环。
上述转轴和胶粒之间通过锌合金层连接。
为了增强外壳强度,外壳厚度为0.5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洁,各零部件之间连接稳固,性能可靠,安装、拆卸方便,生产效率高,当编码器内部某一零件测试不合格时,可轻松拆卸壳体进行不合格零件的更换,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转子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转子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三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三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三转子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四转子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4所示,本方案所揭示的编码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转轴1、轴套2、转子3和底座4以及外壳5。其中,转轴1套接于轴套2内,轴套2下端卡装于底座4上,底座4和轴套2下端还扣接于外壳5内,通过固定件将外壳5、轴套2和底座4固定;转子3设于底座4内,转子3齿部设有16个齿形,转子3上端置于轴套2内,转轴1下端穿过转子3;在转子3上部设有定位片9,定位片9固定于轴套2底面上且与转子3接触;在底座4上设有输出端子6,输出端子6上设有三个编码信号输出脚61和两个开关信号输出脚62,编码信号输出脚61和开关信号输出脚62分别与 PCB板连接;在转子3底部设有切换片20,在转子3底部设有销柱,在切换片20上设有销孔,切换片20铆接于销柱上,在切换片20上设有支脚21,切换片20上的支脚21与输出端子6接触;在输出端子6上设有弹片7和胶粒8,弹片7底面与输出端子6连接,胶粒8具有弹性,胶粒8底面压于弹片7边缘上,胶粒8的上端面通过锌合金层10与转轴1底端面连接,锌合金层10固定于转轴1底面上,锌合金层10耐腐蚀,保证了编码器的使用寿命。
向下按压转轴1时,转轴1底面作用力于胶粒8上,转轴1带动胶粒8向下按压弹片7,直至胶粒8触碰弹片7并驱动弹片7与输出端子6的两个开关信号输出脚62接通,实现编码器开关信号的接通;松开转轴1时,在胶粒8自身弹力的作用下,胶粒8向上复位,并驱动转轴1向上复位,实现编码器开关信号的断开。旋钮转轴1时,转轴1同时带动转子3和切换片20转动,转子3在转动过程中,定位片9间断起落地触碰转子3齿部上的16个齿形,从而使用者可以判断出编码器的正常使用情况;而转子3在转动过程中,转子3带动切换片20转动,切换片20支脚21实现与输出端子6的三个编码信号输出脚61交替接通或断开,从而输出不同的编码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正明,未经余正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47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体式节能灯
- 下一篇:采用聚碳酸酯薄膜的超精准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