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室包装给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3217.2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4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韩昌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同药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江***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桥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将两种不同膏体的内包装和给药器合并为一体的双室包装给药器。
背景技术
临床上,由阴道给药用于治疗阴道炎、宫颈糜烂的药物,一般选择使用泡腾剂或片剂,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存在两个缺点:一是生产时原辅料必须先进行干燥除湿,对生产环境的湿度要求较高,生产时耗费人力物力,并且由于泡腾剂和片剂中所含水分不可能完全去除,存在的微量水分会使泡腾剂和片剂中的酸碱在储存期间逐渐发生中和反应,以致泡腾剂在使用时不发泡或发泡量不足,生产出来的药物有效期短;如将这些药物制成泡腾软膏,则不需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脱水,生产时耗费的人力物力将大为降低,但是药物中的酸膏和碱膏需要分开包装,并且使用时需要等量混合,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难题,而提供一种双室包装给药器,能够同时将分开储存的两种不同的药物,并在使用时能将分开包装的药物等量均匀混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双室包装给药器,包括一端设有扁平出口的管状容器,所述管状容器内设有隔离板,所述的隔离板将管状容器隔离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分别设有所述管状容器的出口端设有密封塞。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塞的内腔呈凹面,在内腔凹面的中心部位,分别设有密封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端部扁平出口的塞棒。
进一步地,所述管状容器近中端部的外缘上设置有给药深度控制板。
再进一步地,所述管状容器的第一活塞推进杆伸出端设置有手持控制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塞推进杆和第二活塞推进杆伸出管状容器的端部相连接为一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管状容器的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使用本双室包装给药器,药物在使用时不需要用手拆封,也不需要额外的注射器,直接将需要混合给药的不同泡腾软膏储存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给药时两种药物均匀混合直接到达给药部位,具有储存、使用方便、配量准确、给药部位准确、方便快捷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治疗妇科阴道炎、宫颈糜烂等使用的泡腾软膏给药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端设有扁平出口2的管状容器5,管状容器5内设有隔离板10,隔离板10将管状容器5隔离成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内分别设有第一活塞推进杆6和第二活塞推进杆7。管状容器5的出口端设有密封塞1,密封塞1的内腔呈凹面,在内腔凹面的中心部位,分别设有密封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端部扁平出口的塞棒。在管状容器5近中端部的外缘上设置有给药深度控制板8,管状容器5的第一活塞推进杆6伸出端设置有手持控制板9。
第一活塞推进杆6和第二活塞推进杆7伸出管状容器5的端部相连接为一体,便于同时推注,准确控制两个腔室中给药量相等。管状容器5一般采用无毒塑料管或其它适于医用的硬质管状容器,横截面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有便于管状容器5插入给药腔道。管状容器5的扁平出口2处的外壁为光滑的弧形,以保证管状容器5插入给药腔道时不致于划伤给药腔道。
使用时,将密封塞1取下后,将管状容器5的扁平出口2朝向给药腔道,管状容器5插入给药的腔道至给药深度控制板8处,用中指和食指夹持在手持控制板9处的管状容器5上,用大拇指推进第一活塞推进杆6和第二活塞推进杆7,将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中药剂推进扁平出口2,使两种不同的膏体在扁平出口2处受到活塞推杆的压力,形成薄膜状相互接触,相互混合。当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中药剂为泡腾软膏,就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适量的二氧化碳泡沫,将软膏中所含的药物与给药部位的粘膜接触而发挥药效。
特别地,用于治疗妇科阴道炎、宫颈糜烂时,管状容器5的扁平出口2距离给药深度控制板8为2~3cm,给药深度控制板8距离手持控制板9为1.5~2cm,管状容器5的外径为10~12mm;用于治疗直肠疾病时,管状容器5的扁平出口2距离给药深度控制板8为2cm,给药深度控制板8距离手持控制板9为1.5~2cm,管状容器5的外径为6~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同药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同药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32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率余量报告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系统
- 下一篇:调度共享频谱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