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夹角线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2977.1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5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威 |
主分类号: | A01K89/00 | 分类号: | A01K89/00;A01K87/0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鱼用的线轮,特别是一种无夹角线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钓竿先由线轮出线,再由每节外的导眼穿出,引至竿尖,由竿尖出线,然后系钩挂饵垂钓。这种钓竿的缺点是附在竿身上的渔线极易缠绕,尤其是夜钓,渔线常常挂缠其他物体,让垂钓者十分麻烦。
内走线钓竿,是由线轮(飞钓轮,手拨轮)放线,再由钓竿尾盖后部穿入,进钓竿管内至竿尖,由竿头出线,然后系钩挂饵垂钓。因此,渔线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线轮是安装在钓竿把的固定卡座,或捆绑在钓竿把上,这样就形成了极大的凸起,操作起来十分不便。轮卡,轮盘偏在一侧,造成使用中,钓竿常常会偏重旋转,时时需要固定方向,十分麻烦。由于渔线要从钓竿尾部后端,穿入钓竿内,通常渔线走线存在小于40°左右的夹角,这样就会造成渔线剧烈摩擦,缩短渔线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钓竿尾部走线与竿体摩擦的地方形成豁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夹角线轮,可以实现渔线在钓竿内无夹角的走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夹角线轮,线轮上设有凸起的出线口,所述的出线口上设有用于连接的接触面、卡口或螺纹。
所述的线轮通过出线口与钓竿的底部连接。
与钓竿之间还设有变径连接器。
所述的变径连接器内设有通孔,变径连接器两端设有用于连接的接触面、卡口或螺纹,变径连接器内设有金属或陶瓷导眼。
所述的线轮中,绕线轮安装在线轮支架上,出线口凸出的设置在线轮支架上。
所述的出线口内设有金属或陶瓷导眼。
所述的绕线轮端面上还设有转动手柄。
所述的线轮端面上还设有张紧调节钮。
所述的线轮端面上还设有限位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夹角线轮,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将线轮安装在钓竿的底部,渔线从线轮的出线口引出后直接进入到钓竿的内部,从而形成直线走线,中间无夹角,则渔线在走线过程中无弯折,在出线口和变径连接器内都设有金属或陶瓷导眼,从而降低摩擦,延长了渔线的使用寿命,彻底杜绝竿体尾端的磨损。而且因为渔线是在钓竿内走线,使用时,渔线不会影响操作。
线轮安装在钓竿的底部,垂钓时钓竿无偏重和晃动,不用频繁调整钓竿,手感好,使用方便。且受力良好,即与现有技术相比,安装在钓竿底部的线轮可以使垂钓时更平衡,操作更省力。
采用的变径连接器可以将其一端设计为不同规格的螺纹,从而一个线轮通过不同的变径连接器可以连接不同粗细的钓竿,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不同粗细钓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一种无夹角线轮,线轮1上设有凸起的出线口16,所述的出线口16上设有用于连接的接触面、卡口或螺纹。所述的线轮1通过出线口16与钓竿3的底部连接。线轮1内的渔线4从出线口16直接引入到钓竿3内,直至从钓竿3的竿尖被引出。此处是线轮1直接与钓竿3连接。与钓竿3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卡口或接触面的直接粘结。但是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便利,特别是对于不用粗细的钓竿3而言。
优化的方案是,如图2中,所述的线轮1与钓竿3之间还设有变径连接器2。
所述的变径连接器2内设有通孔,变径连接器2两端设有用于连接的接触面、卡口或螺纹,变径连接器2内设有金属或陶瓷导眼21。其中用于连接的接触面为用于采用胶合的方式粘结,例如将变径连接器2和出线口16上互相套合或贴合的接触面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变径连接器2通过用于连接的接触面、卡口或螺纹与线轮1的出线口16连接,这样出线口16和变径连接器2的这一端都可以做成统一的规格。而变径连接器2另一端则做成不同规格,以适合与不同粗细的钓竿3连接。设置的金属或陶瓷导眼21可以减少渔线4穿过时的摩擦力,也避免了变径连接器2的磨损。本例中所述的螺纹包括内螺纹和外螺纹。
所述的线轮1中,绕线轮11安装在线轮支架12上,出线口16凸出的设置在线轮支架12上。优化的方案是,所述的出线口16内设有金属或陶瓷导眼,以减少渔线4穿过时的摩擦力,同时也使出线口16处更耐磨。所述的绕线轮11端面上还设有转动手柄13。通过转动手柄13的旋转,绕线轮11实现渔线4的收线和放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威,未经杨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29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昆虫诱捕器
- 下一篇:一种具有粉碎土壤的水、旱两用整地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