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扰性强的焦炉炉体测温孔设计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11018.8 | 申请日: | 2011-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9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刘晓东;刘尚;李学锋;袁沛民;王慧璐;掌庆松;付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29/00 | 分类号: | C10B29/00 |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扰性强 焦炉 测温 设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不同炉型、各种推焦串序、不同炉孔数的焦炉斜道区炉体连续测温孔设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焦炉测温方式采用手动测温方式和连续测温方式。标准火道温度的测量点设在立火道底部,由于炉体的原因和测温仪表的限制,该点的测温只能采用手动间歇式测温。目前焦炉的连续测温方式主要是采用测温元件测量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方式,采用蓄热室顶部测温方式常见的问题是:测量到的连续温度除了随结焦周期起伏变化,还随交换周期呈小周期、小振幅剧烈变化,这给对焦炉温度升降的判断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扰动。其主要原因是,上述方法测量的是蓄热室顶部气体的温度,随着交换周期的变化,上升气流阶段蓄热室内部的气体是低温的空气,下降气流阶段蓄热室内部的气体是高温的废气;另外,震动、腐蚀、悬臂支撑、高温事故等因素也容易对温度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扰性强的焦炉炉体测温孔设计结构,该结构得到的温度数据相关性好,抗扰性强。该方法的温度测点位于两个蓄热室中间隔墙顶部、炭化室下部的斜道区的炉体上,该点的温度综合了两侧蓄热室的影响,保证该点两侧的气流一侧为下降气流,一侧为上升气流,而且该点与立火道的温度测点和炭化室的距离很近,得到的温度数据相关性好,抗扰性强,该点综合焦炉蓄热室、立火道和炭化室三者温度于一体,是研究焦炉炉体温度连续测温的最佳测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扰性强的焦炉炉体测温孔设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焦炉斜道区设有测温孔。
所述的测温孔为沿焦炉横墙方向的圆柱形盲孔,盲孔截面直径为20~100mm,长度为1000~5000mm。
所述的测温孔采用焦炉机侧与焦侧对称设置,或单独设置在焦炉单侧,如焦炉机侧或焦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测量的是炉体斜道区域的温度,避免了测量气体温度时易受交换、气压、大气温度等因素影响的问题,提高了温度的相关性,同时,由于测温元件置于测温盲孔内,避免了震动、腐蚀、悬臂支撑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测温元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焦炉斜道区炉体连续测温孔应用在机侧和焦侧的示意图。
图2是焦炉斜道区炉体连续测温孔结构图。
图中:1-测温孔 2-焦炉斜道区 3-炭化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焦炉斜道区炉体连续测温孔应用在机侧和焦侧的示意图,其中测温孔1位于焦炉斜道区2、炭化室3底部,在焦炉机侧、焦侧两侧对称设置。测温孔在斜道区的位置可以根据炉型的不同而相应调整。
见图2,测温孔1为沿焦炉横墙方向的圆柱形盲孔,盲孔截面直径为20~100mm,长度为1000~5000mm,所述的测温孔涉及到的最后一块砖并不打穿。测温孔的规格可根据焦炉炉型、测温元件规格等做相应调整。
测温孔也可以单独设置在焦炉单侧,单侧测温孔可以设置在如图1所示焦炉炭化室3底部机侧或焦侧的任意一侧。单侧测温孔的分布本着每个推焦串序的炭化室下方均有测点的原则,单侧测温孔的数量为焦炉操作串序基数(例如:5-2串序基数为5,2-1串序基数为2)-焦炉炭化室数。单侧测温孔的数量可根据炉型、性能要求等进行调整。
该测温方法可以适用不同炉型的焦炉,测量各种推焦串序、不同炭化室数量的焦炉炉体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10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