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急流救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6839.2 | 申请日: | 201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8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印;黄海英;陈吉潮;刘耀鹏;刘施然;刘亚超;付云伟;史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63C9/00 | 分类号: | B63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03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急流 救援 系统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急流救生装置,主要应用于急流情况下被困于孤岛上的人员以及物资的抢救、抢渡。
背景技术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一亿一千多万亩,成灾七千多万亩,成灾率达62%,经济损失100亿元左右。目前,1/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时间上,除了黄河凌汛外,我国的洪水大都发生在7、8、9月三个月;地区上,洪水主要发生在我国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区。洪水也是我国造成死亡、受伤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每年,针对洪水灾害实施救援的事例比比皆是,2011年4月22日在百度网页上搜索“急流孤岛救人”,可以找到相关网页1030000篇。从这些报道来看,时间上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充分说明了急流孤岛救人在我国频频发生的。
多年以来,人们探索了多种急流救援的新方法,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成熟的急流孤岛救援方法主要有消防人员带绳强渡,冲锋舟强渡,救援抛投器,直升机救援四种:
①消防队员身穿救生衣强渡急流,在救援点和河岸之间拉绳形成救援通道,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快速,但危险性很高;
②冲锋舟强渡。急流水下情况复杂,杂物多,而且一般深度不大,使冲锋舟的安全使用受到重重限制;
③救援抛投器。该设备利用气压将压缩救生衣抛射至被救人员,再通过救生衣上的绳索将被救者拉回。此方法是最新的方法,虽然便携快速,但一般射程较短,精度很低,而且需要被救人员配合接住压缩救生衣,一旦绳索或者救生衣落入水中将立即被水冲走。所以一般此种救援过程耗时较长,往往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大量耗损被救者体力,和获救信心。
④直升机救援。众所周知,直升机配备少,调度困难,不是常规方法,一般不采用。综上现有的救援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救援方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杆定位,绳控制,船救人的急流孤岛救援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路是:将组合杆的一端固定在岸边基座上,另一端连接救援充气船。将杆和船从上游沿岸放入水中,让船和杆借助洪水冲力绕基座转动,利用固定在杆上的绳索来 控制船和杆的转速和位置,待船移动到救援位置时,使船停止运动并实施救援,待被困人员上船后可通过绞盘拉绳将船拉回或继续摆动至下游沿岸,被救人员登岸,救援成功,请参见图1。
(1)组合杆设计
组合杆采用标准化设计,组合杆接头设计为一种快速连接结构。如附图2所示,杆接头断面为“互”字形,相互衔接限制杆的轴向运动,外套套筒限制两杆的径向运动,结合时,断面配合,拨上套筒即可。套筒被后端的钢板弹簧恢复自由状态后卡住,此时钢板弹簧也向上撑起复位键。待要拨回套筒的时候,按下复位键,使钢板弹簧呈压平状态,即可顺势拨回套筒。套筒内侧有导向槽,与钢板弹簧配合,限制套筒自由转动。杆接头上的圆环结构用来系绳索。在接头两端,设置两个泡沫漂浮物以在水中撑起整杆,请参见图2(3)所示。漂浮物上有小环,方便将绳系在杆接头处圆环结构上,以限制漂浮物在杆上的轴向移动。
(2)导引架设计
绳从绞盘伸出,绕过导引架,分别连在每节杆上。导引架相当于定滑轮,由于考虑到河岸边定滑轮的安放不便,所以我们设计了导引架。其结构请参见图3。底部是支架,起到稳定作用,两个导引架的架脚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导引架也采用标准化设计,便于扩展。支架的上部是定滑轮,外面有可以打开或合上的盖子。打开盖子,将绳绕进,关上盖子,既起到绳的导向,也防止了绳的跳出。
(3)基座设计
杆的一头连接在基座上,基座四脚接头设计与导引架四脚相同,并且与导引架连接。上端设计一个有两个自由度转动的结构,端部设计组合杆接头,实现快速连接。连上杆后,基座端头可以伸入河中,利于系统工作。具体结构请参见图4所示。
(4)绞盘设计
绞盘设计请参见图8所示。绞盘上设有离合器和刹车(请参见图5所示),绞盘采用塔轮结构,回程微调机构采用蜗轮蜗杆。塔轮每层间的接口采用标准化设计,利于扩展。请参见图6所示。绞盘上离合器的位置请参见图7所示。
(5)充气船设计
充气折叠船设计请参见图9所示。中间的褶皱部分为可扩展空间压缩后的情况,可根据人数进行充气来改变大小,最多可以乘坐6人。
系统实施过程请参见图10所示:(1)为救援前准备就绪情况;(2)为充气折叠船抵达救援地点;(3)为船沿下游摆回抵达岸边,完成救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68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