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纹去毛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0401.3 | 申请日: | 201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7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友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创世轴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G9/00 | 分类号: | B23G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522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纹 毛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螺纹去毛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去除轴类零件螺纹的毛刺的螺纹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螺纹在加工完以后,都有一些毛刺,这些毛刺会影响螺帽的旋紧或旋出,或损坏螺纹,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去除。
原来螺纹去毛刺的方法都是用手工的,参见图1,一个手握住轴7,另一个手握住止通规1,然后将轴7上的螺纹部71对准止通规1,再旋转止通规1,直到旋到螺纹根部,然后再反方向旋出止通规1,将止通规1旋出螺纹部71。
采用这种方式,去毛刺的效率不高,平均每小时800支左右。而且因为人旋转止通规的时候,用力的大小很难均匀,用力的方向也不容易保持恒定,所以容易划伤咬伤螺纹,有损质量,特别是扳“D型”单面和“H型”双面牙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螺纹去毛刺装置,能够快速去除螺纹上的毛刺且不容易划伤、咬伤螺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螺纹去毛刺装置,包括止通规,还包括电机和夹紧装置,所述电机带动夹紧装置转动。使用时,夹紧装置夹紧轴类零件没有设置螺纹的一端,轴类零件的另一端上的螺纹部对准止通规,然后开动电机,电机带动轴类零件旋转,止通规随着轴类零件转动逐渐和螺纹部旋和,待到螺纹部全部旋和完毕,再使得电机反向转动,止通规随着轴类零件转动逐渐和螺纹部旋离,直到止通规完全旋出螺纹部,这就完成了螺纹的去毛刺步骤。由于电机转动的速度可以很快,比人手旋的速度要快的多,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比原来手工去毛刺提高效率7倍多。而且电机转动比较平稳,不容易划伤、咬伤螺纹,因此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夹具,所述止通规固定在所述夹具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具上设置有阻挡部,阻挡部用于防止止通规和轴类零件一起旋转。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个用于控制所述电机正反转的行程开关。当止通规旋到螺纹部的根部时,夹具的端面和行程开关接触,行程开关启动,改变电机转向,使得止通规反向旋出,避免了靠人肉眼判断的误差。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螺接固定有限位板,所述行程开关固定在所述限位板的一端。旋松限位板之后,限位板的位置可以调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限位板的位置,从而改变行程开关的位置,使得行程开关能适应不同的轴类零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比原来手工去毛刺提高效率7倍多。而且电机转动比较平稳,不容易划伤、咬伤螺纹,因此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螺纹去毛刺方法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夹具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3,螺纹去毛刺装置,包括止通规1、电机2、工作台4、行程开关6和夹紧装置21,电机2带动夹紧装置21转动,止通规1固定在夹具5上。夹具5的侧面上固定有两根向外凸出的螺杆51,这两根螺杆51即为阻挡部。
工作台4上设置有限位板3,限位板3通过螺母31固定在工作台4上,行程开关6固定在限位板3的一端。旋松螺母31以后,限位板3能绕着螺母31旋转,限位板3旋转的时候,行程开关6的位置也随之改变。
参见图4,使用时,用夹紧装置21夹紧轴7没有螺纹的一端,然后搬动夹具5,使得夹具5内的止通规1对准轴7的螺纹部71,再启动电机2,轴7旋转,带动止通规7和夹具21向左侧移动,直到止通规7旋到螺纹部71的根部,此时夹具5的左端面抵住行程开关6,行程开关6控制电机2反转,带动止通规7和夹具21向右侧移动,止通规7退出螺纹部71,完成螺纹去毛刺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生止通规1和轴7一起旋转的情况,则螺杆51的抵住工作台4,阻止止通规1进一步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创世轴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创世轴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04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