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远程无线通信模块的消弧消谐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99625.7 | 申请日: | 2011-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1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单章;许林冲;岳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巨森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8 | 分类号: | H02H9/08;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远程 无线通信 模块 消弧消谐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弧消谐控制器,尤其是一种用于3~35kV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中的带有远程无线通信模块的消弧消谐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电力、农业、水利、电信等具有大量无人值守机房/变电站的用户的远程综合监控需求,无人值守远程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人值守变电站可实现用户对前端无人或少人值守系统的综合监控、集中管理,利用现有的网络对前端的图像、环境、设备运行状态、门禁、周界防范等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可大幅度提高了对前端监控的实时性、有效性,降低人员及管理成本。
在现有的无人值守变电站中,3~35kV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消弧消谐控制器大部分无通信功能或者采用CAN总线、RS485等的有线通信模式。而随着现代电力系统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无通信功能的消弧消谐控制器根本无法满足这种无人值守的情况。对于采用CAN总线、RS485的有线通信系统其通信距离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满足远程监控的需要。随着3G网络的通信技术日渐成熟,覆盖面又广,利用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和监控,将成为电力系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带有远程无线通信模块的消弧消谐控制器,以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通信能力和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带有远程无线通信模块的消弧消谐控制器,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信号采集模块、微控制器MCU、无线通信模块和输出驱动模块;所述信号采集模块与微控制器MCU相连接,用于采集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并传送给所述微控制器MCU;所述微控制器MCU,用于接受和处理信号采集模块传送的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并根据所述运行状态参数进行故障分析,并输出保护及报警信号同时记录故障信息;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故障信息发送至监控中心;所述输出驱动模块,包括输出驱动电路、保护继电器和报警继电器,用于接收所述微控制器MCU输出的保护及报警信号,并通过输出驱动电路驱动保护继电器和报警继电器吸合来接通保护和报警电路。
本实用新型带有远程无线通信模块的消弧消谐控制器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3G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用于插入SIM卡的SIM卡插槽。
还包括人机交互模块,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显示器和键盘。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通过采用无线通信模块,可随时将故障信息传输给监控中心,使得监控中心通过无线网络实现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等功能,监控中心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3G无线网络随时获取装置当前的运行情况或者查阅故障记录,降低了系统的通信方面的成本,提高了系统的通信能力。本实用新型的消弧消谐控制器,具有可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通信能力和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安全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消弧消谐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图2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消弧消谐控制器的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消弧消谐控制器的3G模块控制电路。
附图1~附图3中标号:1信号采集模块,2微控制器MCU,3无线通信模块,31SIM卡插槽,4输出驱动模块,41输出驱动电路,42保护继电器,43报警继电器,5人机交互模块。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巨森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巨森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96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导性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