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98128.5 | 申请日: | 2011-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5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白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9/30 | 分类号: | F27B9/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步进 加热炉 防跑偏 机械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防跑偏的机械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使用的步进加热炉炉底的机械结构大多由如图1和图2所示的双层钢结构框架叠放组成,其中一层为升降框架2,另外一层为平移框架1,此外还包括斜轨座3。升降框架2通过在斜轨座3轨道上的移动实现升降,平移框架1通过在升降框架2轨道上的移动实现平移,升降框架2通过固定设置在基础上的升降定心装置(固定定心轮装置)5防止跑偏,平移框架1通过固定设置在升降框架2上的水平定心装置4防止跑偏。
现有的这种防跑偏结构,其设备复杂,占地面积大,安装定位繁琐,需要经常检查调整,而且一旦步进加热炉运行起来,还是非常容易发生跑偏,从而造成步进加热炉内钢坯跑偏,碰撞损坏炉墙的严重后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该防跑偏机械结构能够克服现有的加热炉炉底机械结构的防跑偏定心轮定位不准确的缺点,并减少炉底设备,增加炉底操作空间,使加热炉炉底机械按设计轨迹运行,步进加热炉不发生跑偏,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跑偏结构省去了定心轮的使用,定位更加准确。
根据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其包括设于步进加热炉炉底的一平移框架,一设于所述平移框架下方的升降框架,以及若干个沿着升降框架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升降框架下方的斜轨座,所述各斜轨座的轨道上均设有一沿其长度方向的斜轨座凹槽;所述平移框架的下表面设有一平移框架轨道,所述平移框架轨道上有一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平移框架轨道凹槽;此外,所述防跑偏机械结构还包括:
若干个第一凸台滚轮,其沿所述升降框架的长度方向、对应各斜轨座的位置设置在升降框架的下表面,所述各第一凸台滚轮的凸台对应设置在各斜轨座凹槽内,并与斜轨座凹槽的内壁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
若干个第二凸台滚轮,其沿升降框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的上表面,所述各第二凸台滚轮的凸台均设置在平移框架轨道凹槽内,并与平移框架轨道凹槽的内壁具有一第二间隙。
上述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在运行过程中,第二凸台滚轮沿着平移框架轨道滚动,能够实现平移框架相对于升降框架的移动,升降框架通过设于其下表面的第一凸台滚轮在斜轨座上的滚动,能够实现升降,在上述升降和平移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凸台滚轮的凸台与平移框架轨道凹槽相嵌式的约束,防止了平移框架的横向跑偏,通过第一凸台滚轮的凸台与斜轨座轨道相嵌式的约束,防止了升降框架的横向跑偏。
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为1.5mm。
优选地,所述第二间隙为1.5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省去了原有防跑偏机械结构中设置的定心装置,减少了炉底设备,同时还具有非常好的防跑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步进加热炉炉底的防跑偏机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跑偏机械结构包括设于步进加热炉炉底的平移框架1,设于平移框架1下方的升降框架2,以及若干个沿着升降框架2的长度方向设于升降框架下方的斜轨座3,沿着升降框架的长度方向,在升降框架2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第二凸台滚轮6和第一凸台滚轮7,此外各斜轨座3的轨道上均设有一沿其长度方向的斜轨座凹槽,各第一凸台滚轮7的凸台对应设置在各斜轨座凹槽内,并与斜轨座凹槽的内壁之间具有1.5mm的间隙,在平移框架1的下表面设有一平移框架轨道,该平移框架轨道上有一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平移框架轨道凹槽,各第二凸台滚轮6的凸台均设置在平移框架轨道凹槽内,并与平移框架轨道凹槽的内壁具有1.5mm的间隙。
为了更清楚的显示凸台与凹槽之间的配合关系,图4显示了图3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二凸台滚轮6的凸台61设置在平移框架轨道8的平移框架轨道凹槽81内,并与平移框架轨道凹槽81的内壁具有一定的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未经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81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引导热能全空间回流的高效节能炉
- 下一篇:空心桨叶干燥及溶剂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