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型卡车尾气处理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94241.6 | 申请日: | 2011-06-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0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席智武;石九玉;梁新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十堰沃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3/28 |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42110 | 代理人: | 宋志雄 |
| 地址: | 44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卡车 尾气 处理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是重型卡车尾气处理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汽车,其尾气排放成为导致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汽车尾气排放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也应运而生。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以来,已经历了国I阶段、国II阶段、国III阶段,目前全国范围均已实施国III排放标准,国IV排放标准已经制定,且北京市和上海市已分别于2008年3月1日和2009年11月1日实施国IV排放标准,只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时间仍未确定,但大势所趋,国IV排放标准未来2年是必然会实施的。伴随着国四排放标准的实施,满足国IV排放标准的具有尾气净化功能的SCR后处理器将成为主流,完全取代现有的消声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型卡车尾气处理器,其目的是满足国IV排放标准。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重型卡车尾气处理器,包括后处理器筒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后处理器筒体内部通过两个隔板和前后端盖分为三个腔室,其中前端盖上设有进气管,进气管穿过第一腔室和第一隔板至第二腔室,在第二、三隔板之间另固定设有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在后端盖上设有排气管,排气管向内延伸至第三腔室内。
对上述的改进在于:第二隔板和进气管在第二腔室内的管壁上设有多孔;排气管向内延伸至第三腔室内的管壁上也设有多孔。
对上述方案的改进在于:所述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呈圆柱状,载体直径为φ330.2mm,前载体厚152.4mm,后载体厚101.6mm。
对上述方案的改进在于: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横截面呈蜂窝状,其孔密度为300目;载体封装筒的涂层是催化剂,其成分为V2O5-WO3/TiO2。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重型卡车尾气处理器,发动机尾气通过后处理器进气口时,与进气口处尿素喷射装置喷出的尿素水溶液混合并雾化,反应物NH3和NOx随气流流动到达载体总成催化剂表面,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催化剂内孔,被催化剂吸附活化并生成N2和H2O,从而起到降低尾气中NOx的作用。其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高端重卡,净化、降噪,功能满足国IV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
图中1是后处理器筒体,2是前端盖,3、4是两个隔板,5是后端盖,6是进气管,7是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8是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重型卡车尾气处理器,在后处理器筒体1内部通过两个隔板3、4和前、后端盖2、5分为三个腔室,其中前端盖2上设有进气管6,进气管6穿过第一腔室和隔板3至第二腔室,在隔板3、4之间另固定设有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7,在后端盖5上设有排气管8,排气管8向内延伸至第三腔室内。
隔板3和进气管6在第二腔室内的管壁上设有多孔;排气管8向内延伸至第三腔室内的管壁上也设有多孔。
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7呈圆柱状,载体直径为φ330.2mm,前载体厚152.4mm,后载体厚101.6mm。
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7横截面呈蜂窝状,其孔密度为300目;载体封装筒的涂层是催化剂,其成分为V2O5-WO3/TiO2。
参照图1,发动机排出的尾气通过后处理器进气管6时,与进气管6处喷射装置喷出的32.5%尿素水溶液液滴混合,因排气温度较高导致液滴水分蒸发从而产生固态或熔融态的尿素(其熔点为132℃),尿素随之分解为NH3,与尾气混合沿气流方向经由进气管6直接通入后处理器第二腔,混合气通过进气管6(多孔管)上的小孔穿出,穿过横隔板3上的小孔,进入第一腔,在第一腔内进一步混合均匀后进入涂层载体封装筒总成7内,NH3在SCR催化剂表面选择性地与NOx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从而起到降低尾气中NOx的作用。经过SCR催化反应被净化过的尾气进入后处理器第三腔,穿过排气管8上的小孔由排气管8排出,排气管8一方面可以起到消声降噪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防止外界大的颗粒物进入后处理器内部,在气流冲击下产生撞击噪音或堵塞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十堰沃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十堰沃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42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