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碳罐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92833.4 | 申请日: | 2011-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8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毕国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利凯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600 浙江省宁海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碳罐,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摩托车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的碳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加强,对摩托车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2006年就完成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限值及测试方法》标准的初稿,2007年7月19正式发布《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限值及测试方法》,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限值及测试方法》(GB209982007)。为达到上述燃排标准的要求,目前一般采取如图1所示的方案:它包括燃油箱70、碳罐71、单向阀72、进气岐管73、化油器74、空滤器75、发动机76及油汽蒸发管路等。燃油箱70与碳罐71之间连接有防倾倒阀81,防倾倒阀通过油管与碳罐的吸附口711相连,碳罐脱附口712通过单向阀72与化油器74相连,化油器74一端与空滤器75连接,另一端通过进气岐管73与发动机76相连,碳罐71的PCV阀接口82连接到进气岐管73,通过进气岐管处的负压进行开启动作。
其工作原理是:当燃油箱70内的燃油受热蒸发时会在燃油箱内形成蒸汽压力,当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时,蒸汽会随着蒸发管路流经防倾倒阀81,从吸附口711进入碳罐71内被活性炭吸收。当发动机76启动时,进气岐管73处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时碳罐71的PCV阀82被打开,碳罐71内腔与脱附口712连通,由于脱附口与化油器之间有一单向阀72,单向阀的开启需要一定的压力,因此碳罐71的脱附口712与与化油器74连通的前题条件是化油器处的负压要大于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当化油器处的负压要大于单向阀的开启压力时,大气通过碳罐71的通大气口713进入碳罐,再从碳罐71的脱附口712流经单向阀到化油器,进入进气岐管到发动机燃烧室,这时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油蒸汽脱附随空气进入到发动机参与燃烧。以上方案存在下列不足:a、发动机76进气岐管处的负压变化大,在不同的工况形成的负压可由10KPa到60KPa,甚至更高,因此会降低PCV阀附件的使用寿命;b、存在功能浪费,碳罐71的PCV阀的功能就是控制油蒸汽在碳罐内的吸收和脱附,保证油蒸汽吸附时不直接从碳罐的吸附口711到脱附口712,防止油蒸汽逃逸,而单向阀的作用是控制碳罐油蒸汽的脱附,又由于它的开启需要一定的压力,因此它也可起到防止碳罐71内的油蒸汽逃逸的作用,两者功能重复;c、连接复杂,不易安装。
所以,希望设计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的新型的摩托车碳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碳罐,其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碳罐,其包括罐体、固定在罐体两端的上盖与下盖及脱附控制阀,罐体的内腔充满炭粉;其特征在于:罐体的上部形成将上盖与罐体内腔间隔开的间隔部,间隔部设有连通罐体内腔的吸附口及脱附通道,上盖设有脱附口,上述脱附控制阀设置在上盖与间隔部之间而密封脱附通道,开启脱附控制阀才能连通脱附口与脱附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碳罐内侧设有脱附控制阀,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脱附控制阀包括密封垫及弹簧,密封垫的下表面在弹簧的预紧力作用下贴合在脱附通道上而密封脱附通道,在脱附口处于负压时,密封垫脱离间隔部的上表面而使得脱附口与脱附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脱附通道的下表面突伸出插入脱附通道的导向柱。防止密封垫及弹簧错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密封垫相对导向柱的上表面突伸出弹簧固定部,弹簧一端固定在弹簧固定部,而另一端固定在上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脱附控制阀进一步包括密封圈,该密封圈辅助密封上盖与罐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间隔部的下侧设置有小焦棉垫,下盖与罐体之间设有隔板,隔板上表面贴合有大焦棉垫,炭粉位于大焦棉垫与小焦棉垫之间的罐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摩托车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碳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处于吸附工作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碳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处于脱附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利凯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利凯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28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