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安全输液器的隔膜室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87028.2 | 申请日: | 201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65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朱盛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盛楠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8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安全 输液 隔膜 | ||
所属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安全输液器配件,特别是一种应用在新型自截止输液器告警接口上、用于传递压力、隔离污染的配件,称之为隔膜室。
背景技术
在一种新型安全输液器中,其观察管中有密封浮球,观察管内有药液时,密封浮球能够漂浮在药液液面上;密封浮球随药液面下降到观察管底端时,能够与观察管底部相吻合,实现密封截止;观察管与其下导管之间由三通管连通,三通管的横通管上安装有隔膜室,隔膜室由内室壳和外室壳合在一起构成;隔膜片压在外室壳的底部与内室壳的端口之间,将内室壳内腔和外室壳内腔隔开。隔膜室利用乳胶隔膜片的阻断来隔离污染、利用其弹性来传递压力。乳胶隔膜片的薄片状结构,其厚度及弹力会阻碍和衰减负压传递,影响和降低告警信号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设计和研制新的符合卫生标准、既能完全隔离污染又不阻碍压力传递的新的乳胶隔膜结构,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隔膜室结构,是确保新型输液器的质量以及与之配套的告警系统的质量、效率、可靠性准确性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卫生标准、既能完全隔离污染又不阻碍负压传递的新型安全输液器的隔膜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安全输液器的隔膜室,由内室壳和外室壳合在一起构成;内室壳开口端嵌入外室壳腔体内;外室壳是开口空腔结构;内室壳为胶囊状开口圆底 空腔结构;乳胶隔膜囊袋压在外室壳底部与内室壳的端口之间,将内室壳内腔和外室壳内腔隔开;外室壳和内室壳其中一个连接到输液器的三通管,另外一个用来作为告警接口,连接到告警器。
所述的新型安全输液器的隔膜室,其内部的乳胶隔膜囊袋,由袋口、袋身和袋底三部分构成,袋口为O型圈状结构,袋口内径等于袋身的内径,袋口外径大于袋身外径;袋底是乳胶袋身的延伸部分,呈半球状,半球直径和袋身直径相等;袋身为筒状结构,两端分别与袋口O型圈和袋底平滑过渡相连,构成一体化的囊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隔膜室及其内部的乳胶隔膜囊袋将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完全隔离,符合卫生要求;利用乳胶隔膜囊袋的鼓与瘪来传递压力,压力的传递几乎没有衰减,确保压力传递效果;乳胶隔膜囊袋设计可以充分减小压力监测腔的体积,为实现负压告警提供充分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安全输液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膜室结构示意图,也可作为摘要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乳胶隔膜囊袋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导管
2、观察管
3、下导管
4、三通管
5、隔膜室
5-1、三通连接咀
5-2、告警连接咀
5-3、内室壳
5-4、外室壳
5-5、乳胶隔膜囊袋
5-5-1、袋口
5-5-2、袋身
5-5-3、袋底
5-6、保护帽
6、密封浮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说明,新型安全输液器中,观察管2内装有密封浮球6,观察管2和下导管6之间通过三通管4相连。
三通管4的横通管通过三通连接咀5-1与隔膜室5的外壳室5-4腔体连通,隔膜室5内装有乳胶隔膜囊袋5-5,乳胶隔膜囊袋5-5将内室壳5-3和外室壳5-4内腔隔开,内室壳5-3通过告警连接咀5-2与告警器连接。
乳胶隔膜囊袋5-5采用乳胶材料制作,袋口5-5-1采用带有弹性的O型圈状结构,使得袋口能保持圆形撑开状态,便于安装;袋身5-5-2将袋口5-5-1和袋底5-5-3连为一体。乳胶隔膜囊袋5-5的袋口5-5-1压在内室壳内室壳5-3的端口和外室壳5-4的底部之间,袋身和袋底自然放置。
未开始输液时,乳胶隔膜囊袋5-5处于自然状态;当开始输液以后,液体从输液管中流过,三通管4的横通管内有向外的压力,乳胶隔膜囊袋5-5处于鼓起 状态,囊袋鼓起后最大可将内室壳5-3的囊状空腔充满;当输液完毕时,观察管2内的密封浮球6到达观察管2底部,并形成密封,输液管实现自截止功能,此时,三通管4的横通管内有向内的压力,乳胶隔膜囊袋5-5被吸瘪,此负压会传递到告警器并触发告警器告警;乳胶隔膜囊袋5-5在变瘪过程中,其自身没有被拉伸,所以不消耗传递过程的压力,为告警器的压力检测提供了充分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盛楠,未经朱盛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70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