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车体重量助力于车轮旋转的助力车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6504.9 | 申请日: | 201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8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孝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孝谷 |
主分类号: | B60K25/08 | 分类号: | B60K2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423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车体 重量 助力 车轮 旋转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的运动能量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安装在车轮上利用车体重量的向下压力,助力于驱动车轮旋转,回收利用汽车运动能量的助力车轮。
背景技术
汽车运动时,车轮压在地面上往复转动,整个车体的重量压在地面上的压力,是没有利用的能量,假如能回收利用这个能量推动汽车前进,可以节约推动汽车前进的能量,即可以少用汽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安装在车轮上利用车体重量的向下压力,助力于驱动车轮旋转,回收利用汽车运动能量的助力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
利用车体重量助力于车轮旋转的助力车轮,包括轮鼓和嵌在轮鼓周边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助力装置,助力装置包括压力滑动装置2、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内齿基盘4。
内齿基盘4的一面与轮鼓固定连接,内齿基盘4的另一面边缘内侧有内齿轮。整个助力装置是通过内齿基盘4与轮鼓固定连接的结构,把助力装置产生的转动力量传递给车轮,驱动车轮一点转动角。虽不能驱动车轮360度角转动,但只要有很少转动角,也能节约一点能量。
压力滑动装置2是把车体压力,变为往复滑动的推力的装置,压力滑动装置2包括压力滑动杆5、底框板7和直线回位弹簧8;底框板7固定在内齿基盘4的有内齿轮圈9面,底框板7内嵌有压力滑动杆5和直线回位弹簧8,压力滑动杆5的两端长出底框板7的两端,压力滑动杆5的一端指向车轮的中心区域,在压力滑动杆5不受压力的状态,压力滑动杆5的另一端稍长出车轮的轮胎1的外缘;底框板7、压力滑动杆5和直线回位弹簧8三者组成压力滑动杆5可在底框板7内往复直线滑动,和直线回位弹簧8能使压力滑动杆5自动复位的装置。压力滑动杆5在车轮与地面之间时,这时压力滑动杆5受车体重量的压力,压力滑动杆5在底框板7中向轮胎1中心区域滑动,把压力滑动杆5稍长出车轮的轮胎1外缘的凸出部分压向轮胎1中心区域,推动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的推杆12,车体在这个轮胎1上的压力就是压力滑动杆5对推杆12的推力。
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是把压力滑动杆5的往复直线推动力变为转动力量输出的装置,也就是把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所在车轮受车体重量的压力变为转动力量输出的装置;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包括支架10、凹形转动杆11、推杆12和外齿转轮6;支架10固定在内齿基盘4的有内齿轮圈9面;凹形转动杆11的凹形段位于支架10的两块支撑板13之间,凹形转动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13同轴式转动连接,其凹形转动杆11的一端与外齿转轮6固定连接,外齿转轮6的外齿与内齿基盘4的内齿咬合;推杆12一端与凹形转动杆11成转动连接,推杆12另一端与压力滑动杆5接触,推杆12中间与轮鼓中心的转轴14成转动连接。凹形转动杆11的转动圆直径等于压力滑动杆5的往复直线运动的位移长度。压力滑动杆5与推杆12不用一根杆而是接触的结构,目的是把压力滑动杆5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式变为推杆12的摆动式运动方式。并把推杆12的摆动变为凹形转动杆11的转动。这样,通过推杆12和凹形转动杆11,把压力滑动杆5的往复直线运动变为转动运动,再用连接在凹形转动杆11上的外齿转轮6把转动力量输出。
轮鼓中心转轴14的中心与外齿转轮6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压力滑动杆5成夹角。成夹角是把压力滑动杆5的往复直线运动变为推杆12摆动的需要,夹角越小,外齿转轮6输出的力量越大,但外齿转轮6驱动轮鼓的转动角越小;夹角越大,外齿转轮6输出的力量越小,但外齿转轮6驱动轮鼓的转动角越大。
运动方式和力量传递:压力滑动杆5直线运动推动推杆12绕轮鼓中心转轴14成摆动,使推杆12推动凹形转动杆11转动,凹形转动杆11带动外齿转轮6转动,外齿转轮6驱动咬合的内齿基盘4转动,内齿基盘4带动固定连接的轮鼓转动。
轮鼓中心转轴14的中心与外齿转轮6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压力滑动杆5成5-20度的夹角。对于车体压力在0.5-2.0吨的一个车轮,该夹角为5-20度比较适合。车体压力越轻,夹角可以选越大的,以达到在助力装置的机械结构可承受的条件下,尽量输出力大又快速的转动力量。
凹形转动杆11与支架10之间连接有弧线回位弹簧15。如果凹形转动杆11在一次被压力滑动杆5推动后不能转到最佳的再被推动位置,可用弧线回位弹簧15把凹形转动杆11弧线形的拉回原最佳的再被推动位置,以利于被下次推动。
一个轮鼓的两面都可安装利用车体重量助力于车轮旋转的助力车轮,而轮鼓的一面也可装安多个利用车体重量助力于车轮旋转的助力车轮,这样助力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孝谷,未经陈孝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65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卸车翻斗后门自动锁紧装置
- 下一篇:带内限位结构的加油口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