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5811.5 | 申请日: | 201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68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白彪;何焱;晋伟平;杨义兴;李文亮;樊凤明;史俊;李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公司普洱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 |
地址: | 6650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集中 保护 测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微机保护已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的保护测控设备大多是按面向对象设计的,如专门的线路保护单元、主变保护单元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是面向电气一次回路设备及电气间隔设备,所以所需保护装置数量较多,相应地网络节点较多,通信组网相对复杂,并且相互之间信息难以共享。一个500kV变电站中保护装置数量可达百余台以上,由于数量和种类较多,出现硬件故障的概率较大,且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
(2)在中低压保护环节上,由于受到成本和体积等的制约,难以提供高效的冗余设计及其它提高可靠性的设计,而IED软硬件故障是导致拒动或误动的重要原因。
(3)由于二次装置的数量和繁杂庞大的回路,要实现系统的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在投资和技术方案解决上均无法实现。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智能变电站采用IEC61850标准,实现了新模型与通信协议栈的分析、面向对象建模、模型扩展和自描述机制等,可以实现变电站内数据共享。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使得对分散和独立的保护、监视、控制等间隔层设备以合适的形式整合,在可靠性不降低、功能不缺失甚至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功能的集成一体化IED配置,达到组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IED设备数量的精简和优化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以优化二次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减少变电站建设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电站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包括一组可实现带电插拔的CPU及电源系统,各CPU相互独立;每个CPU的信息通过过程层的GOOSE网络与智能单元直连实现直采直跳;每个CPU的信息还通过过程层的SMV网络与合并器直连实现直采直跳;每个CPU通过人机接口将各自的信息送到站控层网络进行后台监控;合并器与采集变电站内电子互感器信号的采集器连接,将采集器输出信号进行合并和同步,并通过SMV网络发送至对应的CPU;智能单元通过GOOSE网络将变电站开关输入信号传送至CPU。
本实用新型将目前变电站内按间隔配置的多台的继电保护装置功能集中在一台集中式保护服务器上完成,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将目前变电站内按间隔配置的多台的继电保护装置功能集中在一台集中式保护服务器上完成,可减少组成变电站的元件的数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使变电站紧凑化;
(2)避免信号重复采集,降低现场设备互联的复杂性和后期维护难度;
(3)可大幅减少配套交换机等的配置,减少变电站寿命周期内的总体成本包括初期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设备投资;
(4)使中低压保护的双套配置成为现实;
(5)使得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和远程故障检修变得容易;
(6)可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信号重复采样,降低后期维护难度;
(7)可大大降低间隔层设备本身的成本,减少80%屏体数量,因而可进一步减少设备安装占地面积,取消现有变电站中的保护小室。
本实用新型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对分散和独立的保护、监视、控制等间隔层设备以合适的形式整合,在可靠性不降低、功能不缺失甚至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功能的集成一体化IED配置,达到组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多台的继电保护装置的精简和优化。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作为物理设备,可完成多个逻辑设备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公司普洱供电局,未经云南电网公司普洱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5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双网独立采样功能的合并单元
- 下一篇:一种旅行箱的多用充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