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ED照明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85615.8 | 申请日: | 2011-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8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 发明(设计)人: | 乔红瑗;姜亮亮;刘红超;杨晓鹏;曾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得倍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孙大为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led 照明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驱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LED照明具有绿色环保、寿命超长、高效节能、抗恶劣环境、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工作电压低及安全性好的特点,因此被誉为继白炽灯、日光灯和节能灯之后的第四代照明电光源,或称为21世纪绿色光源。
现有LED实现白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通过LED红绿蓝的三基色多芯片组和发光合成白光。
优点:效率高、色温可控、显色性较好。
缺点:三基色光衰不同导致色温不稳定、控制电路较复杂、成本较高。
2、蓝光LED芯片激发荧光粉,通过芯片发出的蓝光与荧光粉发出光复合得到白光。
优点:效率高、制备简单、温度稳定性较好、显色性较好。
缺点:一致性差、光谱单一、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差。
3、紫外光LED芯片激发荧光粉发出三基色合成白光。
优点:显色性好、制备简单。
缺点:目前,LED芯片效率较低,有紫外光泄漏问题,荧光粉温度稳定性问题有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ED照明控制装置,其可以实现RGB照明色温、光谱自动补偿,简化RGBLED照明控制电路,提高可靠性,实现稳定低成本的RGB全彩照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LED照明控制装置,包括: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每个发光二极管连接有驱动装置,各个驱动装置与补偿/控制装置相连接;有LED参数检测装置检测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参数,LED参数检测装置与补偿/控制装置相连接;补偿/控制装置与接口电路和存储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实现RGB照明色温、光谱自动补偿,简化RGBLED照明控制电路,提高可靠性,实现稳定低成本的RGB全彩照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LED照明控制装置,包括: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每个发光二极管连接有驱动装置,各个驱动装置与补偿/控制装置相连接;有LED参数检测装置检测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参数,LED参数检测装置与补偿/控制装置相连接;补偿/控制装置与接口电路和存储装置相连接。
所述发光二极管可以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和/或绿色发光二极管和/或蓝色发光二极管。所述LED参数检测装置可以包括电信号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所述LED参数检测装置可以检测LED驱动电流和/或LED压降和/或LED温度。所述存储装置中可以存储有LED色温光谱的设定值。所述补偿/控制装置可以通过调节LED驱动电流与导通占空比来补偿LED色温光谱与设定值的偏差。所述驱动装置可以为恒流驱动装置。
所述接口电路为接口/解码电路,可以与存储装置相连接。可以通过所述接口/解码电路为补偿/控制装置传送控制指令,设定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状态。所述存储装置中可以存储有所述控制指令和/或参数控制的信息。所述接口电路为接口/解码电路可以连接串行接口。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RGBLED照明驱动和控制装置,实现RGB(红绿蓝)照明色温、光谱自动补偿,简化RGBLED照明控制电路,提高可靠性,实现稳定低成本的RGB全彩照明。
全彩照明稳定控制:首先检测常温下(刚刚上电时)的各个颜色LED二级管参数并储存再与工作时的实时参数比较,并通过调节LED驱动电流与导通占空比来补偿LED色温光谱与设定值的偏差从而保持其发光稳定
全彩照明颜色色温调节:通过串行端口可以设定RGB三色的发光比例可以实现全彩照明的颜色变化和色温调节。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文讨论的实施方式。以上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旨在于为了描述和说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技术方案。基于本实用新型启示的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也应当被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法,以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多种实施方式以及多种替代方式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得倍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得倍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5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