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柜背板冷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5171.8 | 申请日: | 201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7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唐嘉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电恒嘉科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61 北京市崇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柜 背板 冷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柜背板冷门,主要用于大中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机柜的散热。
背景技术:
随着机架式服务器以及刀片服务器的出现和普及,数据中心服务器密度的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更多的热量。数据中心还出现了高密度服务器与低密度混合的模式,由于服务器的密度不均衡,因而产生的热量也不均衡。
在过去的十年中,服务器密度平均增长了十倍。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能耗中,冷却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随着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数据中心的供电和冷却问题,已经成为所有的数据中心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传统数据中心机房采用的是平均制冷设计模式,现有的数据中心大多采用风冷形式散热,冷却介质为空气,冷却设备通过调节机房温度来达到给机柜散热的目的,冷却设备远离服务器机柜。采用效率最高的下送风上回风的冷热通道气流组织形式,也就最多能解决5kw/机柜的负荷,而应用刀片服务器的42U机柜其满载负荷甚至能高达15KW以上。传统的风冷制冷方式面对如此高的负荷已经无力解决。这种传统数据中心的平均制冷方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且造成数据中心的制冷费用占到机房总供电的2/3。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高密度数据机房的机柜散热问题,提高机房的机柜冷却效率,降低机房的能耗和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柜背板冷门,包括:背板框架、带有管接头的换热器,管接头与换热器管道焊接,换热器固定在背板框架内,机柜背板冷门整体成板形,呈门状结构,可作为机柜后门。使用中,拆下服务器机柜的后门,然后装上这种机柜背板冷门,把外部冷源通过换热器的管接头接入换热器,即可达到给机柜冷却的目的。
本机柜背板冷门采用替代服务器机柜后门,直接与需要散热的机柜结合的方式,与热源距离近,直接对机柜进行有效冷却,提高了机柜的散热效果,并使机柜的热量不会散发到机房,减少甚至免除了机柜散热对机房的温度产生影响,不在机房内形成热通道。
机柜背板冷门中的换热器部件可以采用铝制平流式热交换器或管带式热交换器,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缩小机柜背板冷门的厚度,减轻了机柜背板冷门的重量。
在机柜背板冷门板形正面、背面或正背两面可安装可透气的网状护板。
机柜背板冷门中换热器的管接头可以采用自闭式快速接头,在拆、接过程中,换热器管道系统中的冷媒都不会喷出,方便安装与维修。
机柜背板冷门中换热器的顶部还可安装有排气阀,与换热器焊接在一起,工作时可排出换热器管道中的气体,避免气体给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换热效果。
机柜背板冷门悬挂于服务器机柜背后,其中换热器的管接头可设置于底部或者顶部,外部冷源通过设置在底部或者顶部的管接头与机柜背板冷门连接,实现背板的冷冻水循环制冷。
机柜背板冷门挂在服务器机柜背后,在经过服务器加热的空气再次进入机房前,由机柜背板冷门的换热器管道中引至室外的载冷剂循环系统带走其热量,把热量排至机房外,控制机柜内温度,防止机柜内服务器因过热而宕机。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大中型数据中心高密度机柜的服务器等高负载应用所造成的局部“热点”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机柜背板冷门的立体图
图2为机柜背板冷门的正视图
图3为机柜背板冷门的左视图
图4为机柜背板冷门的右视图
图5为机柜背板冷门的俯视图
图6为机柜背板冷门的后视图
图7为机柜背板冷门的A部放大视图
图8为机柜背板冷门的B部放大视图
图9为机柜背板冷门的C部放大视图
图中:1-背板框架,2-换热器,3-管接头,4-正面网状护板,5-背面网状护板,6-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机柜背板冷门,包含背板框架1、焊接有管接头3的换热器2,换热器2固定在背板框架1内。使用时把机柜背板冷门悬挂于服务器机柜背后,通过位于底部或者顶部的换热器管接头3连接外部冷源,外部冷源给换热器2提供载冷剂,实现载冷剂循环,达到制冷目的。高功耗机柜内服务器排出的热风在排出机柜进入机房空间前,与机柜背板冷门中的通过管接头3连接流入换热器2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换热器2内载冷剂吸收的高功耗机柜内服务器散发的热量,由载冷剂循环系统排至机房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电恒嘉科贸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电恒嘉科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51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