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登车梯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84860.7 | 申请日: | 2011-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0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韩文华;张毅荣;王国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6C5/04 | 分类号: | E06C5/04;E06C5/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 地址: | 2120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登车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登车梯,尤其是一种安装在车架下方的组合式登车梯,属于车辆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登车梯是用于乘员上下车的辅助装置,由于车厢内的布局不同,登车梯可能设置在车厢壁的不同位置。现有车厢登车梯大致可分三种结构形式:1、活动登车梯;2、折叠式登车梯;3、固定踏脚环。活动登车梯平时放在车内或车外固定,使用时需先将其取下,安放到车门下方并固定,乘员方能上下车,此种方式操作繁锁,使用不方便;折叠式登车梯固定在车门下方,使用时将登车梯拉出放下后,乘员即可上下车,此种方式较活动登车梯操作简单,但需进行收放操作,且不能满足机动状态下人员快速上下车的要求;固定踏脚环直接固定在侧门平台下方,由于受到车辆宽度方向的限制,踏脚环不能超过车辆侧面尺寸,只能垂直安装,乘员上、下车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机动状态下无需进行收放操作,人员便可快速上下车的组合式登车梯。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组合式登车梯,包括滑架、活动梯架、固定梯架,所述滑架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板,侧板通过滑架内端的连接板连接成矩形框架,所述滑架固定在车架下方,滑架两侧分别设有纵向长滑槽;所述活动梯架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支腿、数根上下排列且两端分别与两条支腿固定连接的横杆、分别设置在横杆上方的数块上踏板,所述支腿上端通过滑动销分别与滑架两侧的纵向长滑槽活动连接,上踏板两侧分别与两条支腿铰接;上踏板展开时,上踏板后下侧抵靠在横杆上;所述固定梯架垂直设置在活动梯架的下端内,包括U形梯杆、与U形梯杆固定连接的下踏板,U形梯杆上端固定在活动梯架下端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组合式登车梯,其中所述滑架一侧下方还设有弹簧插销,活动梯架收进滑架内时,弹簧插销一端插入在活动梯架下端的锁紧孔中。
前述的组合式登车梯,其中所述滑架外端下方还设有限位座,限位座两端分别与滑架两侧固定连接,活动梯架使用时,支腿上端抵靠在限位座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乘员要方便地上下车时,可将活动梯架从滑架中拉出展开,登车方便,使用性好;在机动状态下乘员要快速上下车时,可在活动梯架收拢状态下直接使用固定梯架,供乘员快速上下车,不需进行收放操作,减少了登车梯的操作程序。本实用新型可满足人员在不同环境下的上下车使用要求,增加了车辆的适用性,特别是满足了车辆机动性及人机工程性等方面多种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的B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活动梯架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滑架1、活动梯架2、固定梯架3,滑架1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板11,侧板11通过滑架1内端的连接板12焊接成矩形框架,通过多个紧固件固定在车架下方,滑架1两侧分别设有纵向长滑槽13。活动梯架2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支腿21、上下排列且两端与两条支腿21焊接固定的2根横杆22、设置在横杆22上方的2块上踏板23,支腿21上端通过滑动销14分别与滑架1两侧的纵向长滑槽13活动连接,可沿纵向长滑槽13前后滑动,横杆22采用角铁制成,上踏板23两侧通过销轴25分别与两条支腿21铰接。上踏板23展开时,其后下侧抵靠在横杆22上,使得上踏板23得到支撑。固定梯架3垂直设置在活动梯架2下内侧,包括U形梯杆31、焊接在U形梯杆31下端上的下踏板32,,U形梯杆31上端固定在活动梯架2下端上。
滑架1一侧下方还设有锁紧机构,可防止活动梯架2从滑架1中脱落,锁紧机构为弹簧插销14,活动梯架2收拢时,弹簧插销一端插入在活动梯架2一侧支腿21下端的锁紧孔26中,滑架1外端下方还设有用于支撑活动梯架2的限位座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48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