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3D播放系统、3D显示设备以及3D眼镜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3772.5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1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沙金;吴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亿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G02B2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晓庆;王茹 |
地址: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尖沙咀东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播放 系统 显示 设备 以及 眼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D播放系统、一种3D显示设备以及一种3D眼镜。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3D显示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在观看3D图像时,通常是采用快门式3D眼镜来进行观看。快门式3D眼镜是一种新式的视频眼镜,属于头戴虚拟显示器的一种,又称为眼镜式显示器、随身影院。其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刷新时间、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来实现3D效果,属于主动式3D技术。当3D信号输入到显示设备(诸如显示器、投影机、电视机等)后,120Hz的图像便以帧序列的格式实现左右帧交替产生,通过红外发射器将这些帧信号传输出去,负责接收的3D眼镜再刷新同步实现左右眼观看对应的图像,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摄像机拍摄不出来效果),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应用现有技术中的这种3D技术,在实现电视机等显示设备与3D眼镜之间的同步时,是采用红外通信方式来实现同步,然而红外通信的方式必须是直线可视的,如果红外发射器与眼镜佩戴者之间有遮挡物、或者接收者的位置超出红外发射器的范围,3D眼镜将不能够正常工作,而且,红外通信极易受到LCD背光、等离子屏的噪声、荧光灯、环境光噪声以及可视障碍物的干扰,可能引起噪声失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播放系统、一种3D显示设备、以及一种3D眼镜,其可以有效避免可视障碍物干扰和光噪声干扰的失步,无需红外多点发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3D播放系统,包括3D显示设备端与3D眼镜,其中,所述3D显示设备端包括:设置显示设备的FM频率、将3D帧同步信号按照自定义同步协议编码为RDS数据、并将所述RDS数据按照所述FM频率发出的显示设备端主芯片,所述3D眼镜包括:设置3D眼镜接收FM频率与ID、根据所述接收FM频率接收并解析所述RDS数据、进行预测同步的3D眼镜主芯片。
一种3D显示设备,包括:设置显示设备的FM频率、将3D帧同步信号按照自定义同步协议编码为RDS数据、并将所述RDS数据按照所述FM频率发出的显示设备端主芯片。
一种3D眼镜,包括:设置3D眼镜接收FM频率与ID、根据所述接收FM频率接收并解析所述RDS数据、进行预测同步的3D眼镜主芯片。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其在实现3D观看时,3D显示设备端是将3D同步信号按照自定义同步协议进行编码、编码为RDS数据、并按照所设定FM频率发送出去,对于3D电视,则是依据所设定的接收FM频率来接收3D显示设备端发送的RDS数据,并对其进行解析、并进行预测同步,这种实现方式,3D同步信号是通过副载波(RDS,Radio Data System)进行快门同步,不受可视障碍物及光噪声的影响,可有效避免可视障碍物干扰和光噪声干扰的失步,无需红外多点发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3D播放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3D播放系统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方案应用的校时同步的一个示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方案应用的自定义同步协议的一个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其中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参见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3D播放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有3D显示设备端与3D眼镜,其中,3D显示设备端包括有:设置显示设备的FM频率、将3D帧同步信号按照自定义同步协议编码为RDS数据、并将上述RDS数据按照上述FM频率发出的显示设备端主芯片,3D眼镜包括有:设置3D眼镜接收FM频率与ID、根据上述接收FM频率接收并解析上述RDS数据、进行预测同步的3D眼镜主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亿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高亿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37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