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车自动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3122.0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6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武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G08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037038***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车 自动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轨道车辆上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火车、地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客、货运交通工具,保障轨道车辆安全畅通的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在保障轨道车辆安全运行方面,消防安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轨道车辆,特别是牵引机车、发电车,其中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致使车内温度较高。而牵引机车、发电车内,油路、电路较多,油路、电路长时间的处于较高的温度下,若出现电路短路或油路漏油等情况,很容易引发着火。目前,一般会在牵引机车、发电车内配置手提灭火器,以在发生火灾时进行灭火。但是,由于火灾发生具有突然性,因此机车组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获知火灾信息并及时使用手提灭火器实施灭火。这样就很容易错过灭火的最佳时期,导致火势蔓延,加重灭火难度,造成严重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车自动灭火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手提灭火器进行灭火时,不易在火灾发生的初期便获知着火信息,致使错过最佳灭火时期,导致火势蔓延,加重灭火难度,造成严重损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包括控制系统、火灾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所述火灾监控系统、所述报警系统和所述灭火系统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火灾监控系统和所述灭火系统用于设置于火灾监测区,所述报警系统用于同时设置于机车操作室和火灾监测区。
如上所述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其中,所述火灾监控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感烟探测器和至少一个感温探测器,所述感烟探测器和所述感温探测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其中,所述火灾监控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紫外火焰探测器,所述紫外火焰探测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其中,所述报警系统包括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其中,所述灭火系统包括灭火介质储存罐,所述灭火介质储存罐上安装有容器阀,所述容器阀具有主气路入口、主气路出口、控制气出口和控制气入口,所述主气路入口与所述灭火介质储存罐的灭火介质出口连接,所述主气路出口连接灭火介质管路系统,所述控制气出口上连接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气体出口上连接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气体出口与所述控制气入口相连接,所述灭火介质管路系统中连接有灭火喷头。
如上所述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其中,所述灭火介质管路系统与所述主气路出口连接的一段为高压软管,所述高压软管的管接头上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其中,所述容器阀上固定安装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与所述主气路入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自动灭火装置,通过火灾监控系统来对火灾监测区进行实时监测,当有火灾发生时,火灾监控系统监测到火灾信息,并将火灾信息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得到火灾信息后控制灭火系统进行灭火作业,这样便达到了在火灾发生的初期便进行灭火作业,降低了灭火难度,使火灾被消灭在初期阶段,降低了因火灾造成的损失。同时控制报警系统进行声光报警,使车辆机组人员能够及时获知机车发生火灾,以便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降低火灾所带来的伤害及损失。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车自动灭火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I;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1-灭火介质储存 2-容器阀; 3-电磁阀;
罐;
4-灭火介质管路系 5-灭火喷头; 6-感温探测器;
统;
7-感烟探测器; 8-控制系统; 9-声/光报警器;
10-压力表; 11-单向阀; 12-压力传感器;
13-高压软管; 14-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31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