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综合调节呼吸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82379.4 | 申请日: | 2011-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8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耿直 |
| 主分类号: | A62B7/00 | 分类号: | A62B7/00;A62B7/10;A62B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 调节 呼吸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综合调节呼吸器,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呼吸器通常只具备对烟尘及有毒气体的滤清功能,而不具备对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的功能,而在一些实际应用中,如在温度及湿度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且没有条件采用空调设施的环境中,为保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则需要呼吸器具有对人体的吸入气进行温度及湿度的调节功能,并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器工作方法及综合调节呼吸器,使得呼吸器不但能够对人体的吸入气进行烟尘滤除,也具有对人体的吸入气进行温度及湿度的调节功能,并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能够在没有条件采用空调设施的环境中,为保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提供一些帮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介绍一种综合调节呼吸器,包含有空气过滤器,呼吸罩,其特征在于有一个吸入气保温箱、两个电加热器、一个制冷剂压缩机、两个制冷剂四通阀、四根制冷剂导管、一个外部热交换器、一个吸入气热交换器、一个吸入气抽气机、一个水雾化器、一个呼出气保温箱、一个呼出气热交换器、四个气流单向阀门、两个气流三通阀、一个制冷热管、一个加热热管、一个热管散热器、一个热管散热器通风箱、一个吸入气温度传感器、一个吸入气湿度传感器、一个吸入气烟尘传感器、一个微处理系统,空气过滤器的空气出口通过管道与吸入气保温箱的吸入气入口相连接,吸入气保温箱的吸入气出口及呼出气保温箱的呼出气进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呼吸罩相连接,吸入气抽气机设置在吸入气保温箱吸入气入口处,两个电加热器分别设置在空气过滤器及吸入气保温箱中,制冷剂压缩机通过两个制冷剂四通阀及四根制冷剂导管分别与吸入气热交换器及外部热交换器相连接,吸入气热交换器、吸入气温度传感器、吸入气湿度传感器、吸入气烟尘传感器设置在吸入气保温箱中,水雾化器的雾化水汽出口通过管道与吸入气保温箱相连接,吸入气热交换器通过制冷热管与热管散热器相连接,热管散热器设置在热管散热器通风箱内,呼出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呼出气保温箱内,呼出气热交换器通过加热热管与吸入气热交换器相连接,在吸入气保温箱的吸入气入口及出口处、呼出气保温箱的呼出气入气口及出气口处分别各设置一个气流单向阀门,在热管散热器通风箱的入气口、呼出气保温箱的呼出气入口处各设置有一个气流三通阀,制冷剂压缩机、电加热器、吸入气抽气机、水雾化器、各个气流三通阀及各个气流单向阀的工作状态控制端、各个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微处理系统的工作控制输入输出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通过空气滤清器的吸入气输入到吸入气保温箱,通过设置在吸入气保温箱中的各个传感器对输入的吸入气温度、湿度及烟尘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息输入到微处理系统比较及判定处理,微处理系统根据检测值及设定值的比较及判定结果,对判定结果进行显示,并控制制冷剂压缩机、四通阀、电加热器、水雾化器切换到相应工作状态,对吸入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在制冷工作状态时,还可以由制冷热管将吸入气热交换器的热能传递到热管散热器上,通过进入到热管散热箱中的空气进行散热,在加热工作状态时,呼出气进入到呼出气保温箱,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呼出气保温箱中的呼出气热交换器将呼出气热能由热管传递到吸入气保温箱中的吸入气热交换器上,对吸入气保温箱中吸入气予以加热,这样的工作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热管的无源热传递功能及人体呼出气的热能对吸入气进行温度调节,减少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的耗电量,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另外,通过微处理系统控制吸入气抽气机的工作状态,可以减少人体在吸气时的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其中,在附图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在本图中采用相同的编号来表示,以避免编号过多而带来混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耿直,未经耿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23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