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桥总成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79265.4 | 申请日: | 2011-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8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甘晓珍;吴慧敏;孙勇军;王木生;张光哲;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B35/00 | 分类号: | B60B35/00;B62D7/18;B62D7/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前桥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桥总成。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前桥总成包括一对车轮、一对转向节、前轴和转向横拉杆,一对转向节通过主销安装在前轴的两端,转向横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对转向节的下臂上,一对车轮分别安装在一对转向节的末端。
一对车轮的中心线相对于地面垂线向外有一个倾斜角即车轮外倾角。车轮外倾角必须与路面坡度相适应,若外倾角不合适,会使轮胎产生偏磨现象。合适的车轮外倾角不仅可以使车轮接近垂直路面滚动,减小转向阻力,使汽车转向轻便,而且可以减少轴承及其锁紧螺母的载荷,增加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
一般,左右两侧的前轮外倾角的设计值均为1°。然而,经过一系列轮胎压力分布试验后发现,左右两侧的前轮外倾角均为1°的情况下,前轴载荷从4.5T到6.5T,无论左转向、直行还是右转向,均显示两侧车轮外胎受力较内胎受力大,这样便会产生胎肩偏磨现象。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前桥总成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轮胎偏磨发生概率且延长轮胎使用寿命的汽车前桥总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桥总成包括一对车轮、一对转向节、前轴和转向横拉杆,一对转向节安装在前轴的两端,转向横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一对转向节的下臂连接,一对车轮分别固定在一对转向节的末端,左侧车轮的中心线与地面垂线的夹角α1和右侧车轮的中心线与地面垂线的夹角α2不同。
较佳地,夹角α1=32~48′,夹角α2=12~28′。
较佳地,夹角α1=40′,夹角α2=20′。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桥总成左右两个车轮的外倾角不同,因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左右两个车轮可贴合路面设计,均衡车轮内外胎的受力大小,从而有效减小轮胎偏磨发生的概率并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左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前轴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左转向节与前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参考图1,本实施例汽车前桥总成包括一对车轮即左车轮10和右车轮11、一对转向节即左转向节20和右转向节21、前轴30和转向横拉杆40。左转向节20和右转向节21分别通过两根主销安装在前轴30的两端。转向横拉杆40的两端分别与左转向节20和右转向节21的下臂连接。左车轮10和右车轮11分别固定左转向节20和右转向节21的末端201。左车轮10的中心线Y1与地面垂线Z的夹角α1=40′,右车轮10的中心线Y2与地面垂线Z的夹角α2=20′。
详细地,以汽车前桥总成的左侧部分为例。参考图2和图3,左转向节20的主销孔中心线Y3与地面垂线Z的夹角β1=7°40′;前轴30左端的主销孔中心线Y4与地面垂线Z的夹角β2=7°。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左转向节20与前轴30的左端连接时,左转向节20的末端201相对于水平线X形成一倾斜角γ,倾斜角γ为夹角β1和夹角β2的差值,即倾斜角γ=40′,从而使得左车轮10的中心线Y1与地面垂线Z的夹角α1=40′。可理解地,汽车前桥总成右侧部分的结构和原理与左侧部分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桥总成左车轮10和右车轮11的外倾角α1和α2不同,因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左车轮10和右车轮11可贴合路面设计,均衡车轮内外胎的受力大小,从而有效减小轮胎偏磨并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92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