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坯加热炉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79120.4 | 申请日: | 2011-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0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沈勤荣;吴才权;阮大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46 | 分类号: | C21D9/4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坯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坯加热炉。
背景技术
现有大型步进式板坯加热炉布局一般为预热段,第一加热段,第二加热段,均热段,有的加热炉在预热段设置烧嘴,有的不设置烧嘴,其中,每个加热段又分为上部段和下部段,这样,每座炉子上独立控制的燃烧段一般为6个或8个。每个燃烧段用一个煤气调节阀和一个空气调节阀统一控制,关闭了煤气调节阀,整个段的烧嘴全部关闭,在上部段布置为平焰烧嘴的大型加热炉上,每个段的平焰烧嘴数量较多,一般为20~30个。
以上布置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采取在上加热段全部采用平焰烧嘴,即实现全辐射炉顶,优点是传热效率高,炉膛空间小,炉顶形状简单,炉长上炉压分布平稳;
2、随着世界能源紧张、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强,许多钢铁厂都开始尝试或大量实施热装板坯(HCR)或者直装板坯(DHCR),目前国内板坯热轧厂最先进的直装率已经达到50%以上。
3、结合平焰烧嘴的特点,和直热装的生产方式,给生产操作带来,在高温炉顶环境下频繁开关烧嘴的困难,否则不能适应直热装的生产。由于冷装板坯入炉不可避免,必然导致冷装、热装和直装相互交叉,同时并存,这样对加热炉的热负荷调节带来了困难。
以下以有6个加热段的常规加热炉为例说明,在大量热板坯入炉后,第一加热段的热负荷明显减小,此时需要通过煤气调节阀来减少该段煤气量的供给或者人工操作关闭部分烧嘴,这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煤气调节阀开度不可能无限度的小,过小的开度一方面会导致煤气管道回火甚至爆炸,另一方面,阀门的流量特性决定了在小开度时流量示值太小或接近零,对自动烧钢控制造成了困难,二是手动关闭烧嘴受到操作员人数的限制和劳动条件的影响,自动化控制的加热炉设置人员较少,而且生产节奏和入炉板坯温度转换快,需要不断调整,夏季炉顶环境温度在50℃以上,如果有3座加热炉的话,需要手动关闭或打开至少60个烧嘴,劳动条件比较恶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坯加热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热负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板坯加热炉,包括煤气管和空气管,所述的煤气管设有第一煤气调节切断阀;所述的空气管设有第一空气调节阀;所述的煤气管上设有煤气支管;所述的空气管上设有空气支管;所述的煤气支管和空气支管通过管道与烧嘴相连,所述的煤气支管上设有第二煤气切断阀;所述的空气支管上设有第二空气调节阀。
所述的第二煤气切断阀后设置有氮气管;所述的氮气管上设有电磁阀。
所述的电磁阀两侧各设置一个手动阀;所述的电磁阀两端还并联有旁通阀。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一、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仅通过加装一个煤气切断阀,一个空气调节阀,一个氮气电磁阀即可实现第一加热段上部部分烧嘴的燃烧投入与退出。煤气切断阀只有开和关两个位置,对阀门开度要求不高。
二、降低劳动强度:该炉型实现了数排平焰烧嘴自动控制,大量冷板坯或热板坯入炉时无需手动对烧嘴进行调整,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
三、适应性好:该炉型对全冷坯入炉和全热坯入炉均有良好的适应性,根据第一加热段煤气流量控制数排烧嘴的开与关,。
四、节省煤气:在大量热板坯入炉后,系统能自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煤气量,对节省煤气、降低能耗有一定的好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各阀门逻辑控制程序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91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