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强度纸套筒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8295.3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69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凤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凤良 |
主分类号: | B21C47/28 | 分类号: | B21C47/2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方闻俊 |
地址: | 200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套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冶金钢铁企业的冷轧带钢卷取配件,尤其涉及作为卷取带钢的内圈衬套使用的超强度纸套筒。
背景技术
带钢卷取时,其都要在钢带的中心设置套筒作为内圈衬套,内圈衬套需要有一定收缩变形力,否则在带钢卷取的最初几圈,带钢头部会对随后卷上去的带钢产生压痕,带压痕的带钢就作为废品处理,造成浪费。故目前大多采用纸套筒作为带钢卷取的内圈衬套,家电用钢(如:镀锌、镀锡板)、制罐行业(PB板),都采用厚度0.25mm以下材料,由于厚度小于0.8mm的带钢卷取时,钢带的弹性应力及钢带的层间摩擦力小于产品自重产生的压力,整卷的钢带卷就会产生向内圈大压力,由于纸套筒抗压强度不足(国家标准为:0.2KN/mm2),无法满足使用要求,产生塌卷。
厚度0.25mm以下材料内圈抗压强度必须达到0.35KN/mm2以上,因此也有也有采用铁套筒作为钢带的内圈衬套,铁套筒使用成本高昂,不利于资源回收,而且易对带钢产生压痕。
综上所述,现有作为卷取带钢的内圈衬套使用的纸套筒和铁套筒均有不足,故还需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作为卷取带钢的内圈衬套使用的超强度纸套筒,该超强度纸套筒抗压强度高,同时使用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强度纸套筒,包括纸套筒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套筒本体内衬设有铁圈。
上述铁圈有两个并间隔设置在纸套筒本体内,设置两个铁圈可在成本因素和纸套筒的强度因素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当然根据需要也可设置三个或多个铁圈,铁圈越大纸套筒整体的抗压强度越好,可根据需要设置。
上述两个铁圈位于纸套筒本体的两端位置。上述纸套筒本体的长度为1000mm,内径为605mm或506mm,壁厚为20mm;所述两个铁圈的外端面与纸套筒本体的外端面之 间的间距为50mm。
当然上述两个铁圈也可位于纸套筒本体的中部位置。
上述纸套筒本体的长度为1000mm,内径为608mm、605mm、506mm或413mm,壁厚为20mm或15mm;所述两个铁圈的中线之间的间距为600mm,两个铁圈的中线与纸套筒本体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均为200mm。
上述纸套筒本体的长度为1200mm,内径为608mm、605mm或506mm,壁厚为20mm;所述两个铁圈的中线之间的间距为750mm,两个铁圈的中线与纸套筒本体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均为225mm。
将铁圈设置越靠两边,其纸套筒的整体强度越好,当然收缩变形力相对会较差,为此根据带钢的厚度,选择最适合的两铁圈之间的间距,以上两种铁圈的设置位置分别适合相应厚度的带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在纸套筒本体内衬设有铁圈,这样可使纸套筒本体的抗压强度达到0.35KN/mm2以上,同时,有保持纸套筒本体本身具有收缩性较好的优点,因此本纸套筒在保证卷上去的带钢产生压痕的前提下,又保证其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卷取带钢过程中不会产生塌卷,满足厚度为0.25mm以下带钢的卷取使用,另外采用铁圈,相对铁套筒而言使用成本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超强度纸套筒,包括纸套筒本体1,纸套筒本体1为由纸质材料一层一层糊上去而形成的筒状体,纸套筒本体1内衬设有铁圈2。
铁圈2有两个并间隔设置在纸套筒本体1内,两个铁圈2位于纸套筒本体1的两端位置。制作时,向形成三段纸套筒本体1的内部基体,各内部基体外形呈筒状,内部基体的厚度比铁圈2的壁厚略厚,相邻两内部基体之间粘接固定一个铁圈2,最后再在有两个铁圈2和三个内部基体形成的筒状件的外周面继续粘接几圈纸质材料,这几圈纸质材料形成本超强度纸套筒的外周面。
本实施例中纸套筒本体的长度L为1000mm,内径φ为605mm或506mm,壁厚D 为20mm;两个铁圈2的外端面与纸套筒本体1的外端面之间的间距X1为50mm。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凤良,未经沈凤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82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
- 下一篇:拉丝机的排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