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用的车床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3303.5 | 申请日: | 201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7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郄曼颉;蒋健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7/02 | 分类号: | B23C7/02;B23C3/32;B23B2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45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 排缆器 导向 螺距 右旋 联通 螺旋 车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的加工,尤其是利用车床对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进行铣削并一序成形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探索使用普通车床车削大螺距排缆器导向轴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的加工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目前对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的加工,只能是先在车床上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主体部分,剩余左右旋联通螺旋槽拐点连接部分,再经过划线,然后通过铣削和人工、铲磨,使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连接光顺。按此常规方法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的操作过程繁琐、多步骤间衔接加工难度高,尤其是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两端拐点处加工难度更高,需经人工铲磨接通左右旋联通螺旋槽,很容易造成此轴的直线度变形,达不到精度要求而且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铣削加工不易变形、加工精度高且生产效率高的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用的车床。
本实用新型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用的车床,它包括车床,在所述的车床上设置有横刀架和安装在纵向刀架上的跟刀架,它还包括一个C形弹性支承套,C形弹性支撑套内孔与待加工的轴外径留有0.4-0.5mm的间隙,在所述的C形弹性支撑套的外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槽并且在C形弹性支撑套的外壁上设置有3个支撑点平面,所述的跟刀架通过3个支撑点平面与C形弹性支撑套固定相连,其上安装有棒铣刀的卧式铣削动力头固定在所述的横刀架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车床利用铣削代替车削和人工铲磨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一序成形,并且加工后的工件精度高加工面光滑。本车床改变了原跟刀架三触点直接与排缆器导向轴外径直接接触,采用在跟刀架三触点与轴外径间加装C形弹性支承套,克服了因排缆器导向轴外径经过铣削左右旋螺旋槽形成的交叉环绕轴外径间断螺旋槽,使排缆器导向轴外径与跟刀架支点接触面增大,提高了铣削稳性,减小了振动,排除了因断续铣削或铣削振动所产生的棒铣刀扎刀或断裂现象。
采用本车床减轻了劳动强度,便于操作提高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了多工序操作。利用本车床可以加工多种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也获得了同样效果。在调节铣削动力头与排缆器导向轴的轴向夹角,还可以加工梯形螺旋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用的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床的跟刀架、C形弹性支承套、排缆器导向轴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床的C形弹性支承套单件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车床是在普通车床基础上的改进。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用的车床,它包括车床3,在所述的车床3上设置有横刀架9和安装在纵向刀架5上的跟刀架6,在所述的跟刀架6上固定有C形弹性支承套7,C形弹性支撑套7内孔与待加工的轴外径留有0.4-0.5mm的间隙,在所述的C形弹性支撑套的外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槽7-1并且在C形弹性支撑套的外壁上设置有3个支撑点平面7-2。所述的跟刀架通过3个支撑点平面与C形弹性支撑套固定相连。其上安装有棒铣刀8的卧式铣削动力头固定在所述的横刀架上。
优选的C形弹性支撑套的厚度为15mm-18mm,所述的槽7-1的槽底与C形弹性支撑套内壁的距离为5-6mm。所述的槽7-1有利于C形弹性支承套的弹性变形,C形弹性支撑套的开口7-3有利于观测铣刀的切削状况。
本车床的纵向刀架进刀量调速机构,通过变频器0~50赫兹频率的变换,使纵向进刀量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达到铣削速度的最佳搭配。
本车床的操作方法如下:
在车床铣削排缆器导向轴大螺距左右旋联通螺旋槽的过程见图1。首先是要在车床上,轴向安装被加工的排缆器导向轴4,轴的一端被卡盘13夹紧,另一端固定在尾座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33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线圈针脚镀锡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改善线路板插件孔品质的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