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原型生物质气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2044.4 | 申请日: | 201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2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严军;王云思;李玉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军;王云思;李玉亮 |
主分类号: | F24C3/00 | 分类号: | F24C3/00;F24C3/12;F23N1/02;C10J3/20;C10J3/84 |
代理公司: | 西宁工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3102 | 代理人: | 陈文福 |
地址: | 810016 青海省西宁市***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型 生物 气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能在高海拔缺氧地区使用,且以秸秆压缩固体颗粒为燃料的高原型生物质气化炉。
背景技术
目前,生物质能以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气化锅炉的形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国内市场上现有的生物质气化设备都是在低海拔地区研制生产,一旦用在高原地区,气化的生物质燃气在高原很难被点燃,其产品也难被市场认可并接受。主要缺陷是:燃烧时间短,没有考虑高原缺氧、二次供氧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燃烧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高原地区缺氧,国内现有的生物质气化设备都是在低海拔地区研制生产,一旦用在高原地区,气化的生物质燃气在高原很难被点燃,其产品也难被市场认可并接受。主要现象有:燃烧时间短、效率低,二次供氧不足,混合气体中焦油、水分含量较多等诸多问题。而提出了一款适合高原低压缺氧地区使用的生物质气化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高原型生物质气化炉,由气化炉炉体、净化装置、管道、灶头、鼓风机组成,其特征在于,炉膛结构:通过在生物质气化炉料筒内加装锥形套筒;将“人”字形管件的第一端与360°方向盘管接头连接,第二端连接在流线型的二次供氧管上,第三端连接在鼓风机,在流线型的二次供氧管的另一端再连接一个“人”字形管件,该管的其它两端分别连接在出气管和灶头,在出气管和流线型二次供氧管上分别装有出气管阀门和二次供氧管阀门,进气管连接炉膛和净化装置。
所述锥形套筒内呈倒圆台形,锥形套筒与炉壳之间内衬可采用耐火浇注料捣筑而成,圆台母线与下底面可呈45°-80°夹角。
所述锥形套筒内按360°方向均布6-10个喷管,盘管及喷管可用普通焊管焊接。
所述之“人”字形管件是一斜三通管,倾斜角度为10°-8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 炉膛结构上,通过在传统生物质气化炉料筒内加装锥形套筒,使物料自动下滑,可增加燃烧时间,从而减少捣炉操作次数,使生物质燃料的气化连续进行保证生物质燃料气化量,达到充分燃烧的目的。
二、 利用青海华园新能源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实用新型专利产品“高原型气化炉焦油、水分过滤装置”,减少混合气体中焦油、水分含量。
三、 利用流体摩擦阻力损失相关原理,采用流线型二次供氧管,减少流体阻力损失,并使出气管内形成负压,有利于燃气的供给。
四、 在密封盖与料筒间安装了水密封槽,使料筒内形成密闭燃烧空间,保证气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五、 采用上取气方式,轻质的可燃气体从气化炉密封盖顶部进入管道。
炉膛内供氧方式上,由单管供氧改为采用盘管从360°方向向炉膛内提供空气(氧),使燃料分层燃烧,提高了燃料的燃烧率和气化炉的气化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高原型生物质气化炉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2所示,其中:其中:1—炉壳; 2—锥形套筒; 3—炉膛; 4—手柄; 5—进气管;6—出气管;7—出气管阀门;8—二次供氧管阀门;9—“人”字形管件;10—灶头;11—灶头柜;12—鼓风机;13—二次供氧管;14—净化装置;15—盘管;16—出灰口。
本实用新型的高原型生物质气化炉,由气化炉炉体、净化装置、管道、灶头、鼓风机组成,炉膛结构:通过在生物质气化炉料筒内加装锥形套筒2;将“人”字形管件9的第一端与360°方向盘管15接头连接,第二端连接在流线型的二次供氧管13上,第三端连接在鼓风机12,在流线型的二次供氧管13的另一端再连接一个“人”字形管件9,该管的其它两端分别连接在出气管6和灶头10,在出气管6和流线型二次供氧管13上分别装有出气管阀门7和二次供氧管阀门8,进气管5连接炉膛3和净化装置14。
所述锥形套筒2内呈倒圆台形,锥形套筒2与炉壳1之间内衬可采用耐火浇注料捣筑而成,圆台母线与下底面可呈45°-80°夹角。
所述锥形套筒2内按360°方向均布6-10个喷管,盘管及喷管可用普通焊管焊接。
所述之“人”字形管件9是一斜三通管,倾斜角度为10°-80°。
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军;王云思;李玉亮,未经严军;王云思;李玉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20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灶
- 下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的防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