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力节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0080.7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0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炳国;李旭;王建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炳国;王建春;李旭 |
主分类号: | F02M27/04 | 分类号: | F02M27/04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627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力节油器,尤其适用于以重油、柴油为燃料的动力系统,属于节油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使用的燃油中会有大颗粒不可燃凝聚物存在,这些凝聚物与可燃微粒混合后,会导致燃油燃烧不充分,不仅浪费燃油,而且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大,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对环境不利。目前,市场上流通有很多节油装置,如富氧节油器、磁力节油器、电子节油器、物理节油器、机械节油器、自动节油器、柴油机节油器、混合节油器等,这些装置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但效果不佳,而且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燃油中的大颗粒微粒子化、提高燃油燃烧率、节能减排且使用寿命长的磁力节油器,尤其适用于柴油和重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磁力节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磁力棒,壳体两端分别设置进油口和出油口,磁力棒均匀分布在壳体中,相邻的磁力棒磁极相反。
所述磁力棒包括圆形磁铁和导磁板,圆形磁铁和导磁板间隔设置,上、下圆形磁铁的磁极相反。由于相邻的磁力棒磁极相反、每个磁力棒中相邻的圆形磁铁磁极相反,这样能够利用磁感线的作用分解并粉碎柴油及重油中的 大颗粒不可燃凝聚物(如油泥),使其微粒子化。磁力棒中的导磁板能够增强磁力,从而提高磁感线对大颗粒不可燃凝聚物的分解效果。
相邻的磁力棒间距为1mm~17mm,保证良好的磁力效果。
所述的圆形磁铁是磁力为1000高斯~10000高斯的永磁铁,磁力大且储存磁能大,可以保持稳定的磁性,保证使用效果。
工作原理及过程:
燃油通过进油口进入本磁力节油器并从各磁力棒之间的空隙中穿过,在此过程中,燃油中50~100微米的大颗粒不可燃凝聚物会在磁感线的作用下分解粉碎成30微米以下的微小可燃粒子,增大了比表面积,处理后的燃油通过出油口进入供油装置中,使油粒子能够充分地与空气接触,从而提高燃油的燃烧效果,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磁感线的作用分解并粉碎燃油中的大颗粒不可燃凝聚物,使其变成微小可燃粒子,增大了比表面积,处理后的燃油粒子能够充分地与空气接触,从而提高燃油的燃烧效果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尤其适用于柴油和重油;由于磁力作用,流经节油器的油泥等污物被分解且不会聚集在壳体中,因此能够保证节油器的清洁和使用寿命,免维护且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油口;2、壳体;3、导磁板;4、圆形磁铁;5、出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磁力节油器包括壳体2和多个磁力棒,壳体2两端分别设置进油口1和出油口5,磁力棒均匀分布在壳体2中,相邻的磁力棒磁极相反。
所述磁力棒包括圆形磁铁4和导磁板3,圆形磁铁4和导磁板3间隔设置,上、下圆形磁铁的磁极相反,相邻的磁力棒间距为1mm~17mm,磁力棒中的圆形磁铁为永磁铁,可以保持稳定的磁性,保证使用效果,选用的永磁铁磁力为1000高斯~10000高斯。
除此之外,由于磁力作用,流经节油器的油泥等污物被分解且不会聚集在壳体中,因此能够保证节油器的清洁和使用寿命,15年之内不需要维修清洗保养,使用成本低。
燃油通过进油口1进入本磁力节油器并从各磁力棒之间的空隙中穿过,在此过程中,燃油中50~100微米的大颗粒不可燃凝聚物会在磁感线的作用下分解粉碎成30微米以下的微小可燃粒子,处理后的燃油通过出油口5进入供油装置中。
本磁力节油器粉碎不可燃凝聚物的能力很强,经过本装置能够节油15~27%,效果明显,而且处理后的柴油比表面积增大,使可燃微粒充分接触空气,燃烧更充分,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量也大大降低,起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炳国;王建春;李旭,未经刘炳国;王建春;李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00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