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扇区水泥胶结成像测井仪器的动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9996.0 | 申请日: | 201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5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野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J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王漪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区 水泥 胶结 成像 测井 仪器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井工具,尤其涉及一种仪器的动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扇区水泥胶结成像测井仪器(CBMT)是测试套管井水泥胶结质量的高端仪器,其传动系统处的动密封结构非常重要。图1为现有常用的动密封结构。如图1所示,在目前常用的动密封结构中,密封堵头110与中心部位沿轴线具有两级台阶的密封体120采用过盈配合,安装时需用榔头等将密封堵头110砸入密封体120腔内,然后采用斯特封130这一传统密封件作为动密封元件,来保证传动轴140轴向移动时密封体内外的密封性。
目前的动密封结构安装与拆卸是不可逆的,在维护过程中,由于密封堵头110与密封体120采用过盈配合,安装上之后结构即发生变形,一旦拆卸下来之后则不能将其再次利用而必须进行更换,增加了仪器成本。而且在安装密封体120的时候,如果一次安装不到位,则需用专用拆卸工具进行拆卸,而且拆卸之后也会造成密封堵头110表面的损伤。可以想见的是,反复拆卸也将造成密封体120表面损伤,致使密封性能下降,因此现有的动密封结构重复利用性较差。再者,传统的斯特封130用在这样的结构中,只能保证传动轴120径向的密封,轴向密封性并不能得到很好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动密封结构,克服现有的扇区水泥胶结成像测井仪器的动密封结构不能保证轴向密封性能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扇区水泥胶结成像测井仪器的动密封结构,包括密封体及传动轴,还包括:
与所述密封体螺纹连接的动密封接头;
所述在动密封接头与密封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在所述动密封接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垫有密封垫圈。
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包括O型橡胶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动密封接头与所述密封体相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密封圈的槽。
优选地,在所述动密封接头安装所述传动轴的通孔两端,分别设置有垂直于所述传动轴轴线向外的台阶。
优选地,所述动密封接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设置的密封圈及密封垫圈,设置在所述台阶处。
优选地,所述动密封接头不与所述密封体相接触且也不与所述传动轴相接触的端面,通过螺钉及弹簧垫圈固定与所述传动轴间隙配合的盖板。
优选地,所述螺钉钻入所述动密封接头或者密封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密封结构,在保证径向密封性能的同时,也保证了轴向密封性能,克服现有的动密封结构不能保证轴向密封性能的缺陷,提高了动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而且,优化了整体结构,通过盖板与螺钉进行定位,安装可调;采用螺纹连接,这样整体结构拆装便捷,零件的重复利用率高,降低了仪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常用的CMBT仪器的动密封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MBT仪器的动密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的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MBT仪器的动密封结构。如图2所示,密封体210与动密封接头220采用螺纹连接。在动密封接头220与密封体210之间,设置有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O型橡胶密封圈230(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密封圈)。在动密封接头220与传动轴240之间,也设置有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O型橡胶密封圈230,每个O型橡胶密封圈230还各垫有一个密封垫圈250。
动密封接头220与密封体210相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O型橡胶密封圈230的槽,本实施例中动密封接头220的外表面上的槽的数量是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其他数量的设置。假如动密封接头220与密封体210之间设计使用三个O型橡胶密封圈230,则在动密封接头220的外表面上设置三个槽即可。
动密封接头220上安装传动轴240的通孔两端,各设置有垂直于传动轴240的轴线向外的台阶,动密封接头220与传动轴240之间的两个O型橡胶密封圈230以及O型橡胶密封圈230下边的密封垫圈250,分别设置在这两个台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99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