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灾应急救生衣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66766.9 | 申请日: | 2011-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0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边新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炳芝 |
| 主分类号: | A62B17/00 | 分类号: | A62B17/00;A62B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96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灾 应急 救生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衣,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火灾时非消防人员应急使用的救生衣。
技术背景
很多人火灾致死不是大火烧死的,而是有毒烟气窒息死亡的。由于一般老百姓逃离火灾现场所需时间很短,如从20楼跑到1楼,一般人平均耗时约2分钟,在没有任何救生设施的情况下,消防人员建议采用湿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逃生。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呼吸困难,二是如果跌倒或捂住不严,很容易吸入有毒烟气,而逐步丧失逃生能力。若没有别人帮助,最终可能窒息死亡。实用新型专利火灾救生衣(公开号:CN201132021和CN201727858U),为了不让衣服着火,救生衣上配有水袋。为了使人不吸入有毒烟气,专利CN201132021只是简单地另配一个口罩,不能有效防止吸入有毒烟气。而专利CN201727858U装备了安全面罩和氧气袋,装备复杂,成本高,适合于消防专业人员使用,不适合一般老百姓逃生时应急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备简单、操作方便,而又呼吸顺畅、安全可靠的救生衣,适合于一般非消防人员应急逃生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灾应急救生衣,主要由衣服本体1、衣服本体下边的箍紧带4、袖口箍紧带6、头罩2和位于头罩2前方侧面的视窗5组成,头罩2与衣服本体1上端相连,视窗5由透明材料做成,袖口箍紧带6和箍紧带4能伸缩,具有弹性。
火灾发生时,逃生者就像穿普通衣服一样穿上所述的救生衣,头伸进头罩2中,眼睛通过视窗5看见前方的逃生道路。箍紧带4箍紧逃生者的身体躯干,袖口箍紧带6箍紧人手臂。衣服本体1、、头罩2、视窗5、箍紧带4、袖口箍紧带6和逃生者人体构成一个封闭空间,有毒烟气不能进入逃生衣内。救生衣内部的空气和逃生过程中渗透进入救生衣内的空气,能维持逃生者约4~5分钟呼吸。此外,所述的火灾应急救生衣前有拉链7,逃生时,拉链头位于视窗5的下面、逃生者嘴鼻附近,逃生时,可以在没有烟气的地方打开拉链,进行换气,延长救生衣内部空气的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图1:应急救生衣的正视图(有衣袖不带拉链型);
图2:应急救生衣的正视图(有衣袖带拉链型);
图3:图1和图2的侧视图。
图4:应急救生衣的正视图(无衣袖不带拉链型);
图5:应急救生衣的正视图(无衣袖带拉链型);
图6:图4和图6的侧视图。
图7:应急救生衣的正视图(口袋式不带拉链型);
图8:应急救生衣的正视图(口袋式带拉链型);
图9:图7和图8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3,一种火灾应急救生衣,由衣服本体1、衣服本体下边的箍紧带4、衣袖3和位于衣袖末端的袖口箍紧带6、头罩2和位于头罩2前方侧面的视窗5组成。头罩2与衣服本体1上端相连,视窗5由透明材料有机玻璃做成。衣服本体1、头罩2、衣袖3采用双层棉布制作。袖口箍紧带6和箍紧带4由缝制普通衣服用的松紧带制成,具有弹性和伸缩功能。所述的救生衣各部分的连接紧密,不透烟气。所述的救生衣就像一件没有拉链、带帽子的普通夹克,但与普通夹克不同的是:把帽子变成头罩2,在头罩2的眼睛部位挖个洞,然后用透明材料有机玻璃补上,形成视窗5。透过视窗5,逃生者能看清道路。所述的救生衣比普通夹克宽大,救生衣能装较多的空气,供逃生者逃生时呼吸使用。
火灾时,逃生者从救生衣下端的箍紧带4处从头部套入,手从袖口箍紧带6伸出,头伸进头罩2里,就像穿普通T恤一样,眼睛通过视窗5能看清逃生道路。袖口箍紧带6和箍紧带4分别把逃生者的手臂和躯干箍紧,烟气不能进入。衣服本体1、箍紧带4、头罩2、视窗5、衣袖3、袖口箍紧带6和人体构成一个封闭空间,逃生者的头部在所述的封闭空间内,有毒烟气不能进入逃生衣内。救生衣内部的空气和逃生过程中渗透进入救生衣内的空气,能维持逃生者约4分钟呼吸。
实施例2:
参见图2和图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在所述的衣服本体1前方侧面和视窗5的下方装有拉链7;视窗5由厚度约0.5毫米、透明的塑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炳芝,未经杨炳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67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健身脚踏板
- 下一篇:配水间集中吐水自控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