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织物的多轧车张力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6736.8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1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伟;王刚;杨小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格罗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3/18 | 分类号: | D06B3/18;D06B23/00 |
代理公司: | 舟山固浚专利事务所 33106 | 代理人: | 范荣新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物 多轧车 张力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织物的多轧车张力控制装置,属纺织中织物的处理技术领域和加工中薄的材料的输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织物在进行印染时要通过一道浸轧工序,在该工序中还包括对织物进行轧水处理,进行轧水处理的设备主要是上下辊组成的轧车,织物在轧车上进行轧水和展幅。为了工艺需要,在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多台轧车进行操作,使几台轧车连续对织物进行轧水或展幅,或同时进行轧水和展幅。为不对织物在该工序中产生径向拉伸,就需要织物保持零张力传输,即要通过张力传感器、控制装置和电机调速装置组成的张力控制系统对各轧车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使前后轧车间的积物不会因牵引而产生张力。所说的多轧车是指连续对织物进行轧水、展幅操作的轧车有两台或更多台。目前在所说过程中采用的张力控制系统是接触式传感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然而这种张力控制系统只适用于聚酯纤维等在外力作用下不易拉伸形变的合成纤维织物,在棉、毛等易产生形变的天然纤维织物上应用时,会使织物因传感器的阻力而产生形变,增加织物拉伸率及产生尾弧,使织物在后处理中变形,影响织物的质量。因而,接触式张力控制系统无法适应对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的工艺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就是要提供一种无接触式传感器的织物的多轧车张力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织物的多轧车张力控制装置,有张力传感器作用在相邻两台轧车之间的织物上,有控制器与传感器作信号连接,控制器与该两台中的一台或两台轧车的驱动电机作电连接,轧车的驱动电机为变速电机,其中所说传感器是超声波传感器,垂直安装在水平传输的织物上方。
为了克服接触式张力控制系统引起的布匹拉伸率及产生尾弧问题使之能适用于天然纤维织物的印花工艺要求,把布匹保持在零张力状态下多轧水后达到一定的待液率,从而保证织物不产生形变,克服织物的拉伸率,消除的尾弧现象。本实用新型通过不与织物接触的超声波传感器,用测定织物垂度的办法测定相邻两轧车间织物所受张力情况为反馈信号对轧车转速进行控制而维持织物的零张力。如将零张力下织物垂度作为标准值保存于控制器中,将测得的垂度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后控制轧车转速使织物处于零张力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会与布匹所受张力有丝毫的相互影响,可适用于任何纤维织造的任何结构的布匹;并可完全克服织物被拉伸的问题,从而降低后期布匹处理的消耗,节约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保证了相邻两轧车间织物零张力的实现,则不论有多少台轧车对织物进行连续操作,本实用新型都能实现零张力传输。
所说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是处于两轧车的中间±10cm处,织物表面至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10~40c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织物(布匹),2-从压轧车下辊,3-从压轧车上辊,4-超声波传感器,5-主压轧车上辊 6-主压轧车下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有两台由上下辊组成的轧车,分别是主压轧车上辊5、主压轧车下辊6、从压轧车上辊3、从压轧车下辊2。主从压轧车上下辊间缝隙在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平行。作为加工中的织物的布匹1由上下辊的相对转动施加的摩擦力分别从主从压轧车的上下辊之间通过并被轧水展幅。主从压轧车外各有导辊使布匹以水平方向进入或脱离轧车。一超声波传感器4以发射方向垂直向下的方位安装在两轧车正中间,容许误差为±10cm,发射口距检测布面25cm,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得到的布面与发射口之间的距离和主从压轧车上下辊间缝隙所在水平面与发射口之间的距离差为布匹的垂度。主轧车电机和从压轧车电机的速度及辊与布匹之间的摩擦力的变化会导致布匹在传输时产生超声波传感器所检测的布匹垂度的变化,而通过垂度变化的反馈信号到作为控制器的PLC再经运算,给出控制信号调整从压轧车电机速度,使主从压轧车间的布匹通过速度同步,让布匹保持零张力松弛状态下进行双轧车轧水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格罗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格罗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67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上胶振动器
- 下一篇:改进的细纱纺织机的悬挂式吊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