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矿瓦斯抽放自动放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5716.9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1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灵;杨红晓;李红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彦灵;杨红晓;李红恩 |
主分类号: | E21F16/00 | 分类号: | E21F16/00;E21F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亢志民;张欣棠 |
地址: |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瓦斯 自动 放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安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在煤矿瓦斯抽放中使用的排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煤矿瓦斯抽放自动放水装置。
背景技术
瓦斯抽放是采用专用设备把煤层、岩层和采空区中的可燃气抽出或排出的措施。 煤矿矿井中瓦斯涌出量很大,靠通风难以稀释排除时,可用抽放的方法,排除瓦斯,减少通风负担。40年代末,中国在抚顺煤田进行抽放瓦斯试验,50年代应用于生产,抽出数量逐年增加。其后阳泉、天府、中梁山、包头、南桐、北票等矿区也陆续开展抽放瓦斯工作。1981年全国一百多个矿井安设了抽放瓦斯设备,每年抽放瓦斯达3亿米3,供给工业、民用燃料和作化工原料,变害为利。在地面建立瓦斯泵站,经井下抽放瓦斯管道系统与抽放钻孔连接,泵运转时造成负压,将瓦斯抽出,送入瓦斯罐,或直接供给用户。如抽出瓦斯数量较小,或很不稳定,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目前,煤矿瓦斯抽放是治理瓦斯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抽放条件的限制、抽放系统管路中经常会积存积水,积水不仅影响抽放效果还造成不安全隐患。老式放水装置由于结构复杂等原因,经常会被杂物堵塞,失去自动放水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廉、瓦斯抽放效果好的煤矿瓦斯抽放自动放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煤矿瓦斯抽放自动放水装置,包括连接管道以及设置在连接管道下方的排水管道,所述的连接管道下方连接有浮球定位管,浮球定位管与排水管道相连接,在排水管道中部设置有限位挡杆,限位挡杆上方设置有浮球。
所述的浮球定位管的下端为球面开口,该球面开口的内径与浮球的直径相等。
所述的连接管道外部设置有连接管道套管,连接管道套管与连接管道和浮球定位管螺纹连接。
所述的排水管道外部设置有排水管道套管,排水管道套管与排水管道螺纹连接。
所述的浮球定位管采用PVC管材或尼龙管材。
所述的排水管道套管上设置有锁紧定位栓。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能使煤矿瓦斯抽放系统管路中积存的积水及时排放,同时不影响系统的正常抽放,平常不需要维修。应用于煤矿瓦斯抽放系统中能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维修费用,提高瓦斯抽放效果,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煤矿瓦斯抽放自动放水装置,包括连接管道1以及设置在连接管道1下方的排水管道5,所述的连接管道1下方连接有浮球定位管2,浮球定位管2与排水管道5相连接,在排水管道5中部设置有限位挡杆4,限位挡杆4上方设置有浮球3。
所述的浮球定位管2的下端为球面开口,该球面开口的内径与浮球3的直径相等。所述的连接管道1外部设置有连接管道套管8,连接管道套管8与连接管道1和浮球定位管2螺纹连接。所述的排水管道5外部设置有排水管道套管7,排水管道套管7与排水管道5螺纹连接。所述的浮球定位管2采用PVC管材或尼龙管材。所述的排水管道套管7上设置有锁紧定位栓6。
本实用新型在浮球定位管2两头外端车丝扣,一端与排水管道5相连。另一端与连接管道1相连接。连接管道1与抽放管路系统上设置的积水箱相连,在排水管道5中部设置有限位挡杆4防止浮球超限下落,然后依据负压大小调节排水管道5与浮球定位管2的上下距离,即浮球3的上下行程,以便浮球3自如跳动,调整合适后用锁紧定位栓6锁紧即可。
本产品上下垂直安装,浮球3和球定位管2加工光洁度越光越好。浮球3和球定位管2加工的弧度要一致,以便达到最佳的密封效果。浮球3选用一般的乒乓球即可。
本产品加工尺寸可根据抽放系统大小,水量大小,负压大小,加工尺寸任意放大或缩小。如负压大小影响放水效果时可加长连接管道1的长度,以便达到最佳的放水效果。
本产品能在抽放系统低洼处设置的积水箱安装使用,也可在临时积水点安装使用,在运行中不需要巡检维护人员,由于没有复杂的机械结构,极不容易堵塞。加工材料造价低,容易加工,一般车工即可加工。不需要特殊工艺和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彦灵;杨红晓;李红恩,未经李彦灵;杨红晓;李红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57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