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直径的CBN砂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3255.1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7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赵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D3/00 | 分类号: | B24D3/00;B24D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喻新学 |
地址: | 51145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直径 cbn 砂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磨削加工用的砂轮。
背景技术
弧面凸轮(Globoidal Cam),又称滚子齿形凸轮(Roller Gear Cam)、蜗形凸轮、蜗杆式凸轮等。1988年的GB《机器理论与机构学术语》报批稿中正式使用了弧面分度凸轮术语。
弧面凸轮的轮廓是空间不可展螺旋面,难于用数学方程表达。最有效的加工方法,就是用机床模拟其工作原理。即机床有一个工件回转轴(A轴),夹具相当于凸轮轴,安装在A轴上。机床还有一个回转轴(B轴),相当于从动轴,刀具相当于滚子。A轴与B轴的距离等于凸轮轴与从动轴之间的距离。A轴与B轴模拟凸轮分度过程中,凸轮轴与从动轴之间的运动规律,与滚子尺寸相同的砂轮就能加工出理想的弧面凸轮曲面。
要想实现高精度的弧面凸轮加工,磨削的过程中砂轮直径必须的保持一定的公差范围内。然而砂轮的直径在磨削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磨削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砂轮磨损,就必须得要更换砂轮,既浪费时间,也造成成本上的巨大压力。因此现有技术的磨削方法就必须采用行星磨削的方法进行磨削,行星磨削的原理如图1所示,一个A直径的砂轮100磨削一个B直径工件200的内径,该砂轮100需要走一个A-B直径的圆。其利用高速电主轴达到高的磨削线速度,利用行星公转回转中心和自转回转中心的偏心量,实现磨削点到公转回转中心等于滚子半径的磨削要求。具体工艺可以参考周定伍等人的《弧面凸轮五轴联动数控行星磨削设备应用》一文。
然而,由于砂轮每次公转只有一次磨削机会,不是连续磨削,导致该磨削方法的磨削效率极低,上述文献结尾处中提到“该品种每月产量保持在50套以上”,可想而知此种加工方法效率之低。同时,由于磨削电主轴公转时,有一定的偏心量,主轴公转有一定振动,加上又不是连续磨削,加工面的表面质量也无法到达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砂轮由于磨削过程中的损耗直径会不断缩小,极大影响着诸如弧面凸轮等零部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作出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变直径的CBN砂轮,从而可以在磨削加工时可以调整砂轮直径,使得砂轮的直径始终满足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变直径的CBN砂轮,其包括可弹性变形的砂轮基体,所述基体的外圆表面附着有CBN层。
本实用新型的可变直径的CBN砂轮还可做如下改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基体为筒状弹性金属基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为筒状橡胶基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的内、外表面各具有若干道轴向分布的伸缩缝,所述CBN层位于由外表面上的伸缩缝分隔的多个区域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内表面为一锥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内表面为两段相交的锥面,这两段锥面的半径向基体中部收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CBN层是烧结在所述基体上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可变直径的CBN砂轮,其CBN层是附着在可弹性变形的基体上的,其使用时,若砂轮的直径由于磨削损耗变小而不符合工艺要求时,可通过控制基体弹性变形使之膨胀,使得砂轮直径符合工艺要求,从而对工件进行连续磨削,具有高效、高质的特点。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行星磨削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砂轮的实施例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示意图;
图4是一种本实用新型砂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另一种本实用新型砂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基本构思是:提供一种可变直径的CBN砂轮,使得CBN砂轮的直径可以调整,从而使得砂轮的直径始终满足工艺要求,为可以对工件可进行连续磨削创造条件,从而极大的提高磨削效率和加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32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模一次成型系统
- 下一篇:绝缘滑触线移动供电系统上下电极接触式自动取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