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制作行波管慢波系统加载组件的工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2814.7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6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贺兆昌;高红梅;法朋亭;袁璟春;张文丙;程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9/26 | 分类号: | H01J9/2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作 行波 管慢波 系统 加载 组件 工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验新型涉及微波电真空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作行波管慢波系统加载组件的工装结构。
背景技术
螺旋线行波管的宽频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慢波系统的色散性能,一般情况下,慢波的色散性能取决于慢波系统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对于宽带螺旋线行波管,为了扩大工作频带,最长远的办法就是在慢波系统结构中引入轴向分布的径向加载组件。加载组件的结构及工艺制作技术应能满足规定的性能指标需求,但加载组件的传统制作方法过程复杂,可靠性差,而且由于制作过程中工序复杂,组件的各零件经过每道工序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从而使整个成品组件的精度下降,合格率大大降低,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化慢波系统复杂的制作工艺,提高加载组件的制作精度,降低慢波系统对螺旋线及管壳制作误差的依赖程度的用于制作行波管慢波系统加载组件的工装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制作行波管慢波系统加载组件的工装结构,包括底座、两个压块,所述的底座上设有固定加载片的第一凹槽,在加载片的两侧分别设有从两侧辗压加载片的辊轴,在加载片的上方设有将夹持杆压入加载片内槽中的压头,所述的两个压块分别压在两个辊轴上、并分别压在压头上端面的两侧,所述的两个压块通过螺钉相连接,所述的螺钉的端部顶在压头的上端面上。
所述的两个压块分别伸出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其中一个连接端上设有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定位螺孔,另一个连接端上设有通孔。
所述的通孔直径大于定位螺孔直径。
所述的工装结构还包括纵向贯穿压块和辊轴设置的纵向微调块。
所述的底座上设有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两侧的装入辊轴的第二凹槽和装入侧压块的第三凹槽。
所述的第三凹槽的槽壁上设有施力螺栓,所述的侧压块的一端向上伸出挡块形成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另一端与所述的施力螺栓相接触。
所述的第三凹槽的中心位置设有与施力螺栓相配合的螺孔,所述的螺孔与侧压块对应端面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保证加载组件的制作精度,提高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2、降低慢波系统对螺旋线及管壳制作误差的依赖程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持杆与加载片连接构成加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中,1、底座;2、压块;3、加载片;4、第一凹槽;5、辊轴;6、夹持杆;7、压头;8、螺钉;9、通孔;10、纵向微调块;11、第二凹槽;12、侧压块;13、第三凹槽;14、施力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制作行波管慢波系统加载组件的工装结构,包括底座1、两个压块2,底座1上设有固定加载片3的第一凹槽4,在加载片的两侧分别设有从两侧辗压加载片的辊轴5,辊轴5对加载片的施力方式可以是一排被侧面施力的滚珠沿加载片3长度方向缓慢来回移动施力于辊轴5上来完成对加载片3的挤压。在加载片的上方设有将夹持杆6压入加载片内槽中的压头7,压头7用于将夹持杆压入加载片内槽中,并在两侧施力挤压过程中保证夹持杆与加载片内槽底面充分接触。两个压块2分别压在两个辊轴5上、并分别压在压头7上端面的两侧,压块2用于对两个辊轴5及压头7定位,两个压块通过螺钉8相连接,螺钉的端部顶在压头7的上端面上。螺钉8使压头7的左右两部分相对固定,并且通过螺钉8的进退可以控制压头7对夹持杆的压力。两个压块2分别伸出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其中一个连接端上设有与螺钉8相配合的定位螺孔,另一个连接端上设有通孔9。通孔9直径大于定位螺孔直径。通孔9直径大,可以实现该压块2的左右微调,而后通过螺钉8将两压块2固定,这样可以将不同宽度的加载组件放入装配点中,从而制作不同宽度尺寸的加载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28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