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0498.X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9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延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敏石芯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3/08 | 分类号: | H03F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莫瑶江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大器 前端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
背景技术
跨阻放大器是将电流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并加以放大的电子电路。其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光电通信技术光信号接收器的前置放大器。跨阻放大器的前端电路一般是由一个单级反相放大器与一个并联反馈两部分组成。单级反相放大器通常是共源场效应管放大器或者共射极三极管与负载电阻组成。跨阻放大器通常是宽带放大器。其带宽与增益之积取决于反相器的带宽与增益之积。而其转化增益则由并联反馈电阻值决定。
由于跨阻放大器是光电通信技术的关键部件之一,利用每一个特定半导体工艺的特点开发带宽大、增益高、噪声小的新型跨阻放大器一直是光电通信行业的研发热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跨阻放大器的带宽有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其中,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负载电阻、反馈电阻、恒流源、附加恒流源、光电二极管、恒压电源和输入电压源,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通过负载电阻与恒压电源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与光电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恒压电源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恒流源接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并联反馈电阻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光电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输入电压源,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输出端,所述附加恒流源连接于恒压电源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之间。
所述的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其中,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均替换为三极管。
所述的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其中,第一场效应管替换为共栅极层叠结构。
所述的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其中,共栅极层叠结构的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均替换为三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结构,即在现有共源场效应管反相放大器或者是共基极三极管型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电流注入电路(即附加恒流源)。与已有电路相比,可以显著改进跨阻放大器的带宽与灵敏度,提高光电信号的传输速率,从而也可以扩大制造工艺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另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跨阻放大器前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跨阻放大器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跨阻放大器的前端电路一般是共源场效应管反相放大器(如图1所示)或者是共射极三极管型反相放大器(如图2所示)。
在图1中,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通过负载电阻RL与电源VDD连接,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与光电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接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与恒压电源VDD连接,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与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通过恒流源I接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通过并联反馈电阻RF与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连接。光电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输入电压源VPD,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连接输出端VOUT。
图2是将图1中的第一场效应管M1和第二场效应管M2替换为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电流注入的方式来显著提高现有跨阻放大器的带宽。即在现有共源场效应管反相放大器或者是共射极三极管型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电流注入电路。
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电流注入电路是一个连接于恒压电源VDD与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之间的附加电流源I1。该附加电流源I1的作用是在不改变反相放大器负载电阻RL的条件下增加第一场效应管M1的工作电流,从而提高了反相放大器整体的增益与带宽。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中将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场效应管M1和第二场效应管M2替换为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敏石芯片有限公司,未经佛山敏石芯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04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温控光开关
- 下一篇:基于高频晶体实现时钟晶体振荡器闭环温度补偿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