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过载浇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9287.4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9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龚俊;王祥军;宋祖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五新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李炳生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载 浇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浇注系统,具体为一种可用于隧道衬砌的防过载浇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隧道衬砌浇注系统的结构设计当中,大都采用一根端部弯曲的浇注管连接管路,由拖泵直接泵送混凝土进行浇注的方式,没有专门针对浇注过载时设计的泄压防过载系统。
由于没有专门的防过载浇注系统,在浇注的过程当中,很难控制浇注量及浇注压力,必需有专人看护泵压力表。而压力随浇注量的变化而变化,当浇注过量,压力过大时,台车将会产生变形,严重时甚至垮塌。这样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操作不当或无人看守时,还可能由于浇注过量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台车变形,从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防过载浇注系统,这种防过载浇注系统能在混凝土注满模槽,产生过大压力时,进行自动泄压的方式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防过载浇注系统,其主体结构为一个由支撑板、弹簧、活动块、千斤顶组成的连杆机构,其中,支撑板为一块两端带卡槽的不规则板,所述弹簧根据浇注压力的最大值进行选择,并在一端连接在支撑板上端,同时,在弹簧另一端设有一个螺母结构用来调节弹簧的预紧力。
所述支撑板下端连接在一个两端设有丝杆的千斤顶的一端上,且千斤顶另一端固定在活动块上,活动块上设置防过载挡板,防过载挡板在正常状态下由千斤顶顶住,并静止于浇注口内,可通过转动丝杆或对弹簧施加压力,使挡板滑出浇注口外,形成一个缺口,使多余的混凝土泻出,以达到防过载的目的。
在正常浇注状态下,系统通过弹簧压力带动连杆机构,推动挡板使之堵住浇注口的空缺位置,正常泵送混凝土;当混凝土浇注越来越满时,压力增大,挡板承受压力增大,带动连杆机构,迫使弹簧收缩变形打开缺口,此时混凝土往下掉落,达到泄压的目的。当关闭泵送,混凝土排出到一定程度时,压力变小,弹簧受力减小,自动伸长带动连杆机构,又将缺口堵上。此时即完成了一个防过载的浇注过程。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自动卸载多余的浇注压力,不用专人看护压力表及整个浇注过程,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隧道衬砌的施工进入了半自动机械化的施工程度;同时杜绝了因人工操作不当,致使浇注压力过大将台车打压变形甚至垮塌的危险。且在浇注完毕下,活动块平齐了模板面板外表面,也解决了普通浇注口错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常浇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浇注防过载口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浇注口关闭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图3的防过载浇注系统,在图1的状态下,弹簧2压紧支撑板1,通过调节丝杆千斤顶5的长度控制活动块4的位置,关闭缺口,正常浇注。
当浇注达到一定程度,混凝土压力过大时,迫使活动块4通过千斤顶5挤压支撑板1,支撑板1绕中心铰点旋转,迫使弹簧2收缩,打开活动块4(如图2状态),使得混凝土从缺口排出,此时结束泵送混凝土。
当混凝土排出到一定量时,压力减小,弹簧2伸出,带动连杆推动丝杆千斤顶5,系统又恢复到图1的状态。再通过人工操作丝杆千斤顶5顶出活动块4到面板顶部(如图3状态),关闭浇注口3,此时一个浇注过程完毕。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五新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五新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92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