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5408.8 | 申请日: | 2011-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9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孔为丽;乔如林;施军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多达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嘉定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餐厨垃圾的处理较常见的是粉碎后进行微生物处理,但通过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沼渣污泥,传统对污泥的热干化处理费用非常昂贵。利用太阳能对含固量20-30%的污泥进行热干化,则费用和能耗都很低。这一处理工艺的主要缺点是占用大量土地,我国普遍采用人工或简单机械在场地上晾晒污泥,工作效率低、操作人员工作环境无法保障。因此使用太阳能污泥干化装置处理污泥在我国刚刚兴起。即,现有的餐厨垃圾存在利用率低、资源开发成本高的缺陷。如何能够利用免费的太阳能资源和沼气发电的余热,成为现有资源利用的一大客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能源利用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包括将餐厨垃圾进行打浆的破袋打浆装置、有机质分离装置、混合打浆装置、缓冲池、水解酸化装置、沼气发酵装置、沼气过滤装置、沼气发电装置,其中,破袋打浆装置、有机质分离装置、混合打浆装置、缓冲池依次连接,水解酸化装置、沼气发酵装置、沼气过滤装置、沼气发电装置依次连接。沼气发电装置可将给发电的余热提供至需供装置。
本系统还包括污泥池、污泥脱水装置、集水池,所述污泥池、污泥脱水装置、集水池依次连接,并通过集水池向外排污水。
所述沼气发电装置通过余热收集器连接至阳光房。
所述阳光房还包括太阳能提供热量子系统。
较佳地,需供装置还包括阳光房,所述沼气发电装置发出的热量连接至阳光房。这样,阳光房可以吸收并利用太阳光,而且,在阴天的时候,可以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的沼气发电装置提供的发电余热,不仅成本低,而且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的一实施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包括将餐厨垃圾进行打浆的破袋打浆装置11、并对打浆后物质进行有机分离的有机质分离装置12、混合打浆装置13、缓冲池14、水解酸化装置15、沼气发酵装置16、沼气过滤装置17、沼气发电装置18,沼气发电装置18的余热提供至需供装置19。其中,破袋打浆装置11、有机质分离装置12、混合打浆装置13、缓冲池14依次连接,这是一个餐厨垃圾处理成可利用的沼气前骤流程,涉及到的装置也是现有技术,在此就不再详细叙述。并且,水解酸化装置15、沼气发酵装置16、沼气过滤装置17、沼气发电装置18依次连接。沼气发电装置18可以给照明装置等提供电力,而且,沼气发电装置18可以通过余热收集器20可将给发电的余热提供至需供装置19。余热收集器20可以是简单的收集管,也可以是经处理的收集子系统。
本系统还包括污泥池21、污泥脱水装置22、集水池23,所述污泥池1、污泥脱水装置11、集水池23依次连接,并通过集水池23向外排污水。
需供装置19还包括阳光房,所述沼气发电装置18发出的热量通过余热收集器20连接至阳光房19。这样,阳光房19可以吸收并利用太阳光,而且,在阴天的时候,可以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的沼气发电装置18提供的发电余热,不仅成本低,而且利用率高。即,阳光房19利用两套加热系统(主为利用阳光、辅为利用沼气部分)将加热介质加热并通过散热器将热量通入阳光房19。阳光房19的主加热器全天运行;辅加热器在晚上和阴天等缺少太阳能的条件下运行,来补充缺少的太阳能。此工艺运用免费的太阳能资源和沼气发电的余热,是非常经济的工艺。即,主加热器连接阳光热量提供装置,辅加热器连接沼气发电装置1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连接可以是说明通过管路连接,也可说明直接连接,即不局限连接方式。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多达环保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多达环保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54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