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55310.2 | 申请日: | 2011-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26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22 | 分类号: | G01B21/22;G01D5/00;F16H7/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码器 转接 机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设置在编码器与待测转动机构之间而用于提高检测回转角度精度,其可广泛应用在数控机床、回转台以及伺服传动等需要检测角度的装置中。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在自动控制技术中,编码器常用于检测角度,其能将待测转动机构转动的机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而为后续控制器提供判断条件。
目前,编码器都是直接安装在待测转动机构中回转轴的轴端,其检测回转角度的精度取决于编码器本身的分辨率,比如常用编码器的分辨率为3600P/R,那么其检测回转角度精度仅达到1.8‘(角分),故其不能满足一些高精度要求的场合。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编码器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以解决现有编码器存在检测精度有限而无法应用于高精度场合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其中,包括回转轴、第一同步带轮、同步带、第二同步带轮以及编码器,该回转轴供与待测转动机构相连,该第一同步带轮安装在回转轴的端部,该同步带绕设在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之间,该第二同步带轮与编码器相连,该第一同步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同步带轮的直径。
进一步,该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还包括安装座,该编码器设置在安装座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该回转轴通过第一同步带轮、同步带、第二同步带轮而将转动传输至编码器,使编码器可以检测得到待测转动机构的转动信息;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同步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同步带轮的直径,所以输入编码器的数据量会有所减少,故在编码器具有同样分辨率的情况下,其能应用于更高精度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码器装接机械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
转接机械装置 100
回转轴 1 第一同步带轮 2
同步带 3 第二同步带轮 4
编码器 5 安装座 6
机座 7 安装孔 71
电机 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100,包括回转轴1、第一同步带轮2、同步带3、第二同步带轮4以及编码器5。
该回转轴1与待测转动机构相连,该回转轴1能将待测转动机构的转动完全传输出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待测转动机构为电机200,该电机200通过联轴器而直接驱动回转轴1转动,不过在具体实施例,该电机200与回转轴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中间机构,该中间机构具体均为本领域常用结构,比如齿轮传动或同步带传动等等。
该第一同步带轮2安装在回转轴1的端部,该同步带3绕设在第一同步带轮2和第二同步带轮4之间,并将第一同步带轮2的转动完全传递至第二同步带轮4,该第二同步带轮4与编码器5相连,该第一同步带轮2的直径小于第二同步带轮4的直径。具体的,该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100还包括安装座6,该编码器5设置在安装座6上。当然本实施例图中还示出了机座7,该机座7用于承载整个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100,具体该机座7上设置有安装孔71。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编码器转接机械装置100,该回转轴1通过第一同步带轮2、同步带3、第二同步带轮4而将转动传输至编码器5,使编码器5可以检测得到待测转动机构的转动信息,从而能完成检测功能。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同步带轮2的直径小于第二同步带轮4的直径,所以输入编码器5的数据量会有所减少,故在编码器5具有同样分辨率的情况下,其能应用于更高精度的场合。控制器通过分析编码器5采集得到的信号,并通过换算就可以得出回转轴1单位时间内实际回转的角度。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在数控机床、回转台以及伺服传动等需要检测角度的装置中。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5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仿真义眼
- 下一篇:已充气气囊式被动安全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