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52617.7 | 申请日: | 2011-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1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潘骏;许仕伟;陈文华;王小云;钱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K15/09 | 分类号: | H02K15/09 |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余华康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骨架 电机 转子 自动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属于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及自动完成金属换向片“α”缠头的绕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不能完成在金属换向片的脖颈处“α”形绕制一圈的工序,即缠头工序,漆包线在自动绕制完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每一槽后,需人工辅助将漆包线在金属换向片上回折后再绕换向片脖颈处“α”形绕制一圈,完成缠头工序后,通过张力器的自动张力系统,致使漆包线依然拉紧,飞叉头回到初始位置,继续绕制下一个槽。每绕制完一个沟槽就必须在换向片脖颈处“α”形绕制一圈。这种手工辅助半自动方式绕制出来的转子线圈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每绕制完一个T形骨架就必须在换向片脖颈处“α”形绕制一圈,一台机器上有时候有四个主轴,相当于每个主轴上的金属片都需要人工缠头,一个小电机转子上就有三个金属换向片,转子绕制一批(4个)需要手动完成缠头十二次,使得绕制工序繁杂,劳动强度高,难以保证绕制质量的稳定一致,且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生产成本提高;二是对张力器的要求较高,张力器的拉力不足容易在绕制下个T骨架的时候漆包线没有被拉紧,张力器的拉力过大很容易出现断线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及绕制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包括工作台板,工作台板上设有绕线进给机构和绕线驱动机构,所述绕线进给机构为二级进给结构,包括进给电机和由其驱动的飞叉头,进给电机通过第一压缩弹簧向右带动飞叉头实现一级进给,进给电机通过第二压缩弹簧继续向右带动飞叉头实现二级进给;工作台板的外框架上设有缠头气缸,缠头气缸的活塞连接工装固定板,工装固定板上设有缠头导针,缠头导针与小电机转子的金属换向片相适配。
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自动完成金属换向片“α”缠头的方法为:待小电机转子的T形骨架旋转到绕制工作位置,工装限位块限位在小电机转子的右侧凹槽内,缠头气缸带动工装固定板下移,工装固定板上的缠头导针的凹槽刚好将金属换向片前端包裹,进给电机通过第一压缩弹簧向右带动飞叉头进行一级进给,伺服电机带动飞叉头反向旋转150°-170°,此时漆包线刚好缠绕住缠头导针,进给电机通过第二压缩弹簧继续向右带动飞叉头进行二级进给,漆包线刚好越过缠头导针的弧形端点,然后飞叉头再带动漆包线正向旋转60°-80°,此时漆包线正好完全嵌在金属换向片的凹槽中,金属换向片的脖颈处“α”形绕制漆包线一圈的工序完成。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小电机转子T形骨架的绕线全自动进行,无需进行人工缠头,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绕线过程中张力器的拉力均匀稳定,使得绕制质量稳定统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三个T形骨架上绕线分布均匀,转子的动平衡性好,机器有手动和自动、单步和连续可选择,手动单步功能便于调试和观察每步运行情况,自动连续功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绕线速度在0~2500r/min可设定,转子转位次数和绕线匝数可设定,机器人机界面液晶触摸屏显示绕线参数,清晰醒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绕制时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T形骨架小电机转子自动绕线装置,包括工作台板1,工作台板1上设有绕线进给机构和绕线驱动机构,绕线进给机构为二级进给结构,包括进给电机16和由其驱动的飞叉头6,进给电机16通过第一压缩弹簧23向右带动飞叉头6实现一级进给,进给电机16通过第二压缩弹簧24继续向右带动飞叉头6实现二级进给;工作台板1的外框架21上设有缠头气缸7,缠头气缸7的活塞连接工装固定板20,工装固定板20上设有缠头导针8,缠头导针8与小电机转子9的金属换向片10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26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