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偏心式曲线堰截流井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50723.1 | 申请日: | 201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1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民;张仪萍;周永潮;张土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5/00 | 分类号: | E03F5/00;E03F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昱彤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心 曲线 截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截流井,尤其涉及截污出水管标高大于进水管渠标高的承压截流井。
背景技术
城市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会造成严重的水体及自然环境污染,为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常用的应对措施是将其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附属构筑物。传统的截流井均为重力流截流井,其截污出水管标高低于进水管渠标高,截流井内水流处于重力流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城市附近的江河等水体的常水位较高,江堤及沿江地区地势的加高导致原有直排入江的合流管渠埋深很大,甚至达到10米以上,为降低施工难度和造价,对原有直排式合流管渠截流时常采用埋深相对较小的截流干管,因而在截流改造过程中出现截污出水管标高大于进水管渠标高的承压截流井。这种截流井内污水处于承压状态,截流井型一般设计成矩形,进水管渠位于截流井中部,溢流堰采用矩形堰,它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即井内极易产生淤积,矩形堰在雨水量大时排水不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截流井内淤积和雨水量大时尽快排放多余流量的偏心式曲线堰截流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偏心式曲线堰截流井的井内竖直设有曲线溢流堰,所述曲线溢流堰将截流井分隔成截流井室和溢流井室, 所述截流井室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截流井室的下端设有污水入口,所述截流井室的上端设有截流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入口的外侧内壁与截流井室的内壁相切,所述污水入口的内径小于截流井室的内径的一半;在所述截流井室内竖直设有截污出水立管,所述截污出水立管的下端口处于污水入口的顶端和底端的标高范围内,所述截污出水立管的下端口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截流井室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截污出水立管的上端口与截流污水出口通过截污出水横管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溢流井室内设有消能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截污出水立管的下端口呈喇叭口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污水入口从偏心位置接入截流井室,使水流进入圆形截流井室后在井室内形成旋流,在截流井室内形成较强的冲刷作用,使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不易产生沉积;
(2)截流井室内的旋流流场使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易于汇集在井室中部,并在井内污水的压力下集中从下端口进入截污出水管排出,可有效减少截流井内固体悬浮物的淤积;
(3)曲线溢流堰的堰长是传统矩形堰的1.6倍,相同水头下作用下其通过的流量亦是矩形堰的1.6倍,大大增加了溢流堰的排放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截流井的截流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截流井的截流系统的旱流工况工作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截流井的截流系统的溢流工况工作平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截流井的污水入口与截流井室相切详图;
图中,1.曲线溢流堰;2.截污出水立管;3.截污出水横管;4.下端口 ;
5.上固定支架;6.下固定支架;7.污水入口 ;8.截污干管;9.截污管检查井;10.消能板;11.溢流出水管渠;12.截流井室;13.溢流井室;14.截流污水出口;21.下端口;22.上端口;71.污水入口外侧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截流井内竖直设有曲线溢流堰1,曲线溢流堰1将截流井分隔成截流井室12和溢流井室13 。
其中,截流井室12的横截面呈圆形,使进水有条件在截流井室内形成旋流。截流井室12的下端设有污水入口7,截流井室12的上端设有截流污水出口14。
如图1、3、4、5所示,污水入口7的外侧内壁71与截流井室12的内壁相切,且污水入口7的内径小于截流井室12的内径的一半,这样使得污水入口为偏心进水方式,以使水流在截流井室内形成旋流。旋流的周边线速度和冲刷力较强,该设计可利用旋流较强的冲刷力极大地减少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在截流井室12内的沉积,并且使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汇集于井室的中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07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个右转和直行“Y”字形分叉隧道的组合隧道
- 下一篇:表面交联的聚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