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50279.3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0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钱波;闫昱;彭文芳;孙文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5/14 | 分类号: | B21D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江敏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强 截面 电磁 热辊弯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弯成型机,具体涉及一种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
背景技术
变截面辊弯成形是已有的技术,对于普碳钢和抗拉强度1000MPa的高强钢可以实现冷态的辊弯成形。但对于抗拉强度超过1200MPa的超高强钢,由于所需的变截面辊弯成形力巨大,延伸率较低塑性差,目前尚不能实现变截面构件的成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能实现抗拉强度超过1200MPa的超高强钢的辊弯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包括轧辊组,所述轧辊组分别与轧辊机架连接,其中,还包括机座、高频感应加热线圈铁芯、以及缠绕在铁芯上高频感应加热线圈,所述轧辊机架以及高频感应加热线圈的铁芯分别与所述机座连接,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与高频交流电连接。
其中,所述轧辊组为若干沿机座相互间隔并对称排列的轧辊组。
其中,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的铁芯位于高强钢板材上方,距离高强钢板材上表面1-10mm。
其中,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的铁芯距离高强钢板材上表面1-5mm。
其中,所述铁芯距离轧辊的啮入前端的距离为0-100mm。
其中,所述铁芯距离轧辊的啮入前端的距离为0-10mm。
其中,述轧辊组的表面包裹有绝热材料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其中,还包括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非接触式测温仪,所述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与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非接触式测温仪连接,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用于测量高强钢板材的温度,并将所述温度传送给所述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所述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调整高频感应加热线圈的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抗拉强度超过1200MPa的超高强钢的辊弯成型的技术难题,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和热效率,使超高强变截面辊弯成型可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生产过程的俯视图;
图2为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生产过程主视图。
图中:
1:高强钢板材;2:机座;3:轧辊机架;4:轧辊组;5:高频感应加热线圈;6: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7:非接触式测温仪;8:高频电磁感应加热电气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进行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和2所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强钢变截面电磁热辊弯设备包括机座2、轧辊组4,所述轧辊组4分别与轧辊机架3连接,述轧辊组4的表面包裹有绝热材料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轧辊机架3与机座2连接,机座2上还连接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的铁芯与机座2连接,线圈按照水平方式缠绕在铁芯上。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与高频交流电连接,通过连接高频交流电,线圈能产生电涡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轧辊组4为若干沿机座2相互间隔并对称排列的轧辊组4。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的铁芯位于高强钢板材1上方,距离高强钢板材1上表面1-10mm,优选为1-5mm。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的铁芯距离轧辊组4的啮入前端的距离为0-100mm,优选地,铁芯距离轧辊组4的啮入前端的距离为0-10mm。为实现自动控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非接触式测温仪7,所述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与所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的铁芯、非接触式测温仪7连接,所述非接触式测温仪7用于测量高强钢板材1的温度,并将所述温度传送给所述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包括高频感应加热控制器6以及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控制柜8),所述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调整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铁芯的功率。高频感应加热控制装置包括高频感应加热控制器6、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控制柜8,高频感应加热控制器6分别与各高频感应加热线圈5的铁芯连接,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控制柜8用于控制高频感应加热控制器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0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