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线立式退火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9081.3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65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正;冯俊杰;高金华;李付生;万建民;王金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国正;冯俊杰 |
主分类号: | C21D1/26 | 分类号: | C21D1/26;C21D9/5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李想 |
地址: | 467000 河南省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线 立式 退火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机械加工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磁线立式退火电阻炉。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电磁线退火炉为卧式退火电阻炉,卧式电阻炉存在的问题:
(1)传统布置电热元件的方法为:先把线性电热元件绕制成螺旋形状,然后排列在炉膛周围,这样热效率低,且能耗大;
(2)电磁线退火后,软化程度不够;
(3)电磁线退火后,表面常用挂伤;
(4)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且维修不便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效率高的电磁线立式退火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及设置在底座上的炉体,炉体上设置实用接线柱,炉体炉膛内安装不锈钢管,不锈钢管穿出炉体的上下两端;在所述炉体的上方设置进炉定位机构,在炉体的下方设置冷却水槽,冷却水槽的出口处设置出炉定位机构,所述的炉膛为立式炉膛;在所述不锈钢管内设置热电偶;且在炉膛内的不锈钢管外部缠绕设置电热元件,电热元件与不锈钢管接触的地方设置绝缘层。
所述的绝缘层为云母和瓷管绝缘层。
所述炉体上还设置有备用接线柱。
在炉体上方设置调整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炉膛采用立式,可避免卧式电阻炉在电磁线退火时表面挂伤的缺点。而且,电热元件直接缠绕在炉膛的不锈钢管外部,电热元件通电时,电热元件发热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方式对炉膛进行加热,同时依靠感应产生涡流,产生热量,炉子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0及设置在底座10上的炉体4,在炉体4的上方设置进炉定位机构1,在炉体4的下方设置冷却水槽11,冷却水槽11的出口处设置出炉定位机构12。上述的进炉定位机构1和出炉定位机构12均为滑轮定位机构。
炉体4内的底部设置实用接线柱8,另外还可以同时设置备用接线柱7。在炉体4内设置炉膛5,炉膛5内安装不锈钢管9,上述的不锈钢管9由若干根钢管组合而成,且不锈钢管9穿出炉体4的上下两端。本实用新型中,不锈钢管9在炉体4上的固定方式为:每根钢管之间采用正反面交错点焊的方法,避免产生较大的焊接应力,钢管炉体上的固定采用上端固定、下端自由的方法,可避免不锈钢管受热产生弯曲。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卧式电阻炉在电磁线退火时表面挂伤的缺点,炉膛5采用立式炉膛,并设置进炉定位机构1和调整机构3,出炉定位机构12。在不锈钢管9的顶端设置热电偶2。电热元件6布置方式与传统布置方式不同,本实用新型将电热元件6缠绕在炉膛5内的不锈钢管9外部。电热元件6通电时,电热元件6发热通过传导、辐射方式对炉膛进行加热,同时依靠感应产生涡流,产生热量,炉子热效率高。
除此之外,在电热元件6与不锈钢管9接触的地方设置绝缘层,绝缘层为云母和瓷管的混合绝缘层,可提高高温绝缘性能。炉体的保温层采用新型耐火保温材料,其保温性能良好,降低热损耗。
本实用新型实用原理如下:待退火软化的电磁线通过进炉定位机构1、调整机构3进入炉膛5中的不锈钢管9内加热,通过热电偶2测量控制炉膛温度,加热后的电磁线通过出炉定位机构进入冷却水槽11冷却,退火软化后的电磁线进入下道加工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国正;冯俊杰,未经杨国正;冯俊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90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材硬介质的淬火冷却系统
- 下一篇:复合式温控淬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