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吊车机械手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8538.9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4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军;贺丛林;梁桂芳;郭旭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6 | 分类号: | B66C1/16;B66C3/1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60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车 机械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车属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高边”厢式火车、拖车等敞篷厢式车装卸袋装货物的吊车机械手。
背景技术
港口码头的装卸运输工作,绝大部分由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来完成。然而,作为港口运输货物常用形式的火车、拖车运输袋装物,目前仍主要采用人力搬运,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车机械手,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力搬运,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吊车机械手,包括框架、多根吊带、相对设置的两垂直护板及两组动臂,所述框架上设有多个吊耳,所述垂直护板上端固连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动臂铰接在所述垂直护板的下端,其由铰接轴和并行固连于所述铰接轴的多个托齿构成,所述吊带上端连接于所述框架,下端用于连接所述动臂的托齿。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框架为矩形框架,两所述垂直护板上端固连在矩形所述框架的两相对边框上,所述吊带为偶数根,均分设置在矩形所述框架的另外两相对边框处,所述吊带的上端连接于矩形所述框架的另外两相对边框上。
所述垂直护板的下端固设有多个同轴线的短管,所述动臂的铰接轴穿设在多个所述短管内与所述垂直护板下端铰接。
所述垂直护板上端通过焊接由内向外弯折的连接架固连在所述框架上。
所述吊带的下端连接有挂钩,多个所述托齿中位于所述铰接轴两端处的托齿上固设有挂耳。
所述吊耳为4个,固设在矩形所述框架的四角。
所述托齿的形状呈n字形,各组所述动臂上托齿的个数为7个,相邻所述托齿间距相等。
吊车机械手的具体运动过程是:抓取成组袋装物时,吊车机械手由专用吊车通过吊耳吊起至成组货物合适位置后,初始状态时两组动臂的托齿是竖直向下的,由人工将两组动臂的托齿提起向内转动挂在吊带的下端,托起袋装货物,吊车即可起吊运送到“高边”厢式火车、拖车内进行装车;货物颠钩后,由自动脱钩器脱开吊带,两组动臂的托齿向下转动,松开成组袋装物,吊车起升回转,完成一勾(约2吨)袋装货物的上高、顶杆、水平位移作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吊车机械手是专用于“高边”厢式火车、拖车等敞篷厢式装卸袋装货物的专用属具,是建立在使用成组货物网络自动脱离货盘后实现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人力只需将成组货物通过机械放置在成组货物自动脱离货盘上,网络自动脱离后,机械司机操纵手柄,将袋装物(约2吨)用吊车机械手,完成整勾货物的装运,由司机完成货物的装运,装卸人员只需进行辅助作业(如找正机械手如位置及扶钩作业),省时、省力、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2、整个装卸作业由原先6~8人方可完成的工作,减少到由2~3人即可完成,且不需人力进行搬抬,人力只需进行挂钩、指挥颠钩工作,解决由于人多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3、该属具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操作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吊车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框架;1-1、1-2、1-3、1-4、边框;2、吊带;3、垂直护板;3-1、短管;4、动臂;4-1、铰接轴;4-2、托齿;5、吊耳;6、连接架;7、挂钩;8、挂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吊车机械手,包括框架1、多根吊带2、相对设置的两个垂直护板3及两组动臂4,框架1上设有多个吊耳5,垂直护板3上端固连在框架1上,动臂4铰接在垂直护板3的下端,动臂4由铰接轴4-1和并行固连于铰接轴4-1的多个托齿4-2构成,吊带2上端连接于框架1,下端用于连接动臂4的托齿4-2。
本实施例中框架1为矩形框架,两个垂直护板3的上端固连在矩形框架1的两相对边框1-1、1-2上,吊带2为偶数根,一般为4或6根,本实施例中吊带2为4根,均分设置在矩形框架1的另外两相对边框1-3、1-4处,吊带2的上端连接于矩形框架1的另外两相对边框1-3、1-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85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力发电塔架两维装卸工装装置
- 下一篇:塑料板材生产线裁床引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