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过热蒸汽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8510.5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2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姜胜国;林在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胜国;林在成 |
主分类号: | F22G3/00 | 分类号: | F22G3/00;F22G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王家印 |
地址: | 10007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热 蒸汽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热蒸汽暖风机,也涉及一种过热蒸汽干燥机,可用于居室取暖、加温、保温、植物生长辅助设备以及各种植物、水产品、肉类,织物等的干燥。
背景技术
传统的暖风机和干燥机是利用普通加热方式(如电热管、电阻丝等方式)将空气升温,再利用一定空间内不同点的温差以对流方式传导热量最终达到取暖或干燥的目的。这种加热空气的对流方式存在热传导效率低,传导过程的热损失较大,传热不均匀,升温时间慢,取暖效果差,被干燥物表面龟裂,被干燥物表里湿度不一致等缺点。业界一直在寻找能够克服上述对流方式传热缺点的技术。
最近将过热蒸汽为传热媒介的热传导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利用过热蒸汽的烹饪机具有加热均匀、避免烤焦现象、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等特点,利用过热蒸汽干燥的木材具有干燥速度快、干燥均匀,不易变形等特点。
所谓的过热蒸汽指的是将饱和蒸汽在饱和压力下再次加热至饱和温度以上获得的高热值的极其细微的蒸汽的气相状态。
然而,至目前为止,过热蒸汽的获取手段是:在不同形式的锅炉产生饱和蒸汽,然后利用电加热或化石燃料再次加热。这种方式有着设备结构复杂、设备成本高、维护维修费用高、耗能高等缺点,而且产生的蒸汽流量偏差较大不易获得温度均匀的过热蒸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热蒸汽发生器,解决现有技术采用锅炉产生饱和蒸汽所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过热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贮水容器、超声波雾化器、送雾管道以及第一加热器,其中:
该贮水容器内部贮存有水液;
该超声波雾化器,与该贮水容器相连,将从贮水容器输送过来的水液进行雾化以形成细微颗粒状的雾化水汽;
该送雾管道,其一端与该超声波雾化器相连通,另一端是出雾口;
该第一加热器,安装在该送雾管道内,将从超声波雾化器送来的细微颗粒状的雾化水汽加热成过热蒸汽;
该贮水容器、超声波雾化器、送雾管道以及第一加热器均设置在该箱体内。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箱体内还包括一根送气管与一个送气风机,其中:
该送气管,其一端是出气口,该送气管还与该送雾管道的出雾口相通;
该送气风机,安装在该送气管内或者与该送气管相连通,将进入送气管内的过热蒸汽向送气管的出气口处输送。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送气管的另一端的管口处固定有该送雾管道,该送雾管道的出雾口伸入该送气管的该另一端内,在该送雾管道与该送气管的该另一端之间形成有一个空气吸入口。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该送气管内接近出气口的位置安装有第二加热器,并在该第二加热器与该出气口之间的该送气管内安装有温度感应器,该第二加热器和该温度感应器均与一个控制系统相连。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雾化装置一侧安装有一个送雾风机,在该送气管内还安装有湿度感应器,该送雾风机和该湿度感应器均与一个控制系统相连。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送雾管道的出雾口一端以旁通形式与该送气管的出气口一端相接。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送雾管道伸入该送气管的一端与该送气管同向延伸,并一直延伸到该出气口处。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该送气管内安装有辅助加热器,在该送气管的出气口处安装有该温度感应器,该辅助加热器和该温度感应器均与一个控制系统相连。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雾化装置一侧安装有一个送雾风机,在该送雾管道内或者在该送气管的出气口处还安装有湿度感应器,该送雾风机和该湿度感应器均与一个控制系统相连。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加热器是远红外线加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超声波雾化器取代传统蒸汽锅来产生水蒸气,不仅能够简化设备结构,还能减小占地面积,减少热能损失,而且产生蒸汽的响应速度大大提高,产生蒸汽的稳定性以及可调控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2、将本实用新型过热蒸汽发生器应用于暖风机和干燥机,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热效率高等特点,其取暖效果和干燥效果远远高于传统的单纯利用化石燃料和电力的暖风机和干燥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胜国;林在成,未经姜胜国;林在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85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烟气热能回收塔
- 下一篇:一种LED阅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