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电热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8071.8 | 申请日: | 201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3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才良;陈伟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才良;陈伟健 |
主分类号: | H05B3/06 | 分类号: | H05B3/06;H05B3/1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6 | 代理人: | 陈思聪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电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转换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应用于工业或家用电器产品的复合电热体。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电热装置采用的电热体都是电热棒或电热管,而这些电热体的核心电热元件是公知、最常用的电热丝,尽管电热丝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但其“线形”的特点也极大地制约了电热装置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电热丝有线径的限制,其截面积不能任意改变,线径太粗或太细都难以应用;2、电热丝的功率主要取决于其长度,这导致应用时只能盘绕或缠绕安装,这决定了电热体大都是棒型或管型,使用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3、电热丝是导电体,安装应用时必须作绝缘阻隔,这使得电热体的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4、电热丝的结构形态决定了电转换成热的损耗较大,热效率不高,温度场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热效率高、温度场均匀、空间应用灵活、安全性高的复合电热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复合电热体,基体是有色金属,其特征在于:金属基体分成上下两层,在上下两层金属基体之间紧密粘覆有PTC电热膜和绝缘隔热聚脂膜。进一步地,PTC电热膜是由电子浆料形成的稀土厚膜电路。PTC电热膜的厚度为0.05-0.5mm。隔热聚脂膜的厚度为0.05-1.0mm。金属基体上设有与PTC电热膜导电连接的电源触点。金属基体的形状可以是平面、球面、凹凸面或曲面。
这样的设计,具有明显的优点:1、PTC电热膜和绝缘隔热聚脂膜内置于金属体内,结构严谨轻巧,安全性高;2、电热体的形状可任意设计,应用空间灵活、多变,适用范围广;3、采用电子浆料形成的稀土厚膜电路,使电热体本身易于温度测量、控制;4、热效率高、温度场均匀,节能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复合电热体,基体是不锈钢,整体形状呈凹盘形,不锈钢基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不锈钢1的下面是紧贴的PTC电热膜2,PTC电热膜2的下面是紧贴的绝缘隔热聚脂膜3,绝缘隔热聚脂膜3的下面是紧贴的是下层不锈钢4,这样,上下两层不锈钢1、4将PTC电热膜2和绝缘隔热聚脂膜3夹紧于中间,PTC电热膜的厚度为0.1mm,隔热聚脂膜的厚度为0.1mm,且周边处的上下两层不锈钢1、4相互融合密闭,使PTC电热膜2和绝缘隔热聚脂膜3完全内置密闭于不锈钢基体内。不锈钢基体上还设有与PTC电热膜2导电连接的电源触点5,外部电源可通过电源触点5对PTC电热膜2进行供电,使其发热工作。PTC电热膜2可采用由电子浆料形成的稀土厚膜电路,稀土厚膜电路源自中国专利200410050830.1,这样的稀土厚膜电路成为具有正温度系数电热膜,既是一个电发热元件,同时又是一个温度传感器。
此外,复合电热体还可根据需要成型为平板形、长条形、锅形等等,甚至各种特殊的形状,从而适应不同类型的电加热的需要。当然,这里仅列举了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其它等同、类同的构造均应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畴,这里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才良;陈伟健,未经陈才良;陈伟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80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适应红外激光入侵探测器
- 下一篇:特殊塑胶件加工剪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