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6491.2 | 申请日: | 201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4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波;李宪文;付钢旦;马能平;姚晓翔;王治国;桂捷;张文星;冯长青;任国富;尚水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4/02 | 分类号: | E21B34/02;E21B3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口 安全 防盗 旋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井口,特别涉及油井试油后临时封堵井口,是一种油井完成试油后的待投产期间封堵井口的安全防盗旋塞阀。
背景技术
目前,油井完试后,试油队安装简易旋塞阀暂时封闭油井,待投产队伍就位后根据情况连接管线放喷,然后拆除简易旋塞阀进行投产。但由于油井在完试待投产期间,无人看护井场,而简易旋塞阀结构简单、防盗性能差,阀门容易被打开,存在着安全隐患;井底压力较高时,存在着旋塞阀难以打开或打不开现象,给生产组织带来极大地被动;当井下有伴生气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中毒、着火等重大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只有采用专用装置才能开启旋塞阀,满足油井完试待投产期间安全的封堵井口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主要由阀主体和开启装置组成,阀主体包括旋塞阀外筒、滑动支承、球形阀芯、导流套、开关塞体、弹簧、弹簧座和球阀开启杆;其特征在于:旋塞阀外筒为圆柱体形,在旋塞阀外筒上端有外螺纹,能与井口阀的过渡接头螺纹连接;在旋塞阀外筒的下端有内螺纹,能与油井井口连接;旋塞阀外筒有中心孔,旋塞阀外筒的中心孔为阶梯形,在旋塞阀外筒下部直径较大的中心孔内有一个球形阀芯,球形阀芯上部和球形阀芯的下部分别有一个环形滑动支承;球形阀芯、球形阀芯上部滑动支承和球形阀芯下部的环形滑动支承组成球阀;在旋塞阀外筒壁上有一个径向孔,在旋塞阀外筒壁径向孔内有球阀开启杆,球阀开启杆内端与球形阀芯固定,球阀开启杆的外端横截面为三角形;旋转球阀开启杆能带动球形阀芯旋转并开启或关闭。在球形阀芯下部的滑动支承下部有一个圆筒形导流套,导流套壁上有轴向导流槽;导流套的下端外壁有螺纹,导流套通过螺纹固定在旋塞阀外筒下部直径较大的中心孔内;在导流套内有一个圆柱体形开关塞体,在开关塞体的上端有径向通孔,在开关塞体的上端面有一个圆形凹槽,开关塞体的径向通孔与圆形凹槽连通;在开关塞体的下端有压缩弹簧,在弹簧的下部有环形弹簧座,弹簧座有外螺纹,弹簧座通过螺纹固定在导流套下端。
开启装置包括开启杆和密封压帽,开启杆的下端是圆柱形杆,在圆柱形杆的上端有圆柱形螺纹体,在圆柱形螺纹体的顶部有六方体;开启杆的圆柱形杆穿过密封压帽的中心螺孔,开启杆的圆柱形螺纹体固定在密封压帽中心螺孔内;密封压帽下端外壁有螺纹。
为了提高密封性,在开关塞体的外壁上有密封胶圈;在球阀开启杆与旋塞阀外筒壁之间有密封圈;在开启杆与密封压帽之间有胶圈。
简述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的安装和使用过程。参阅图1。过渡接头1是一个90度的弯接头,过渡接头1一端与井口闸门法兰连接,过渡接头1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旋塞阀外筒2的顶部。当球形阀芯4旋转至开启位置时,密封压帽13螺纹固定在过渡接头1的顶部中心孔内;开启杆12的下端圆柱形杆顶在开关塞体7的圆形凹槽内。旋转开启杆12上端的六方体能推动开关塞体7向下滑动;当开关塞体7向下滑动到开关塞体7的径向通孔与导流套5壁上的轴向(纵向)导流槽连通后,井下的流体通过弹簧座9中心孔、导流套5、开关塞体7径向通孔,流入导流套5上部的球形阀芯4;通过球形阀芯4后进入过渡接头1,进入井口闸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具有双重开启装置,只有当双重开关同时被开启时才能打开此阀,增强了阀的安全性能。有承受井下压力的滑套开关机构,避免了旋塞承受压力难以打开或打不开现象,提高了阀的承压能力及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结构剖面示意图。是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中,1-过渡接头,2-旋塞阀外筒,3-滑动支承,4-球形阀芯,5-导流套,6-密封胶圈,7-开关塞体,8-弹簧,9-弹簧座,10-球阀开启杆,11-密封圈,12-开启杆,13-密封压帽,14-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井口安全防盗旋塞阀,主要由阀主体和开启装置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64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面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同轴电缆端部制备工具和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