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密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4114.5 | 申请日: | 2011-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飞;高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44266 | 代理人: | 陈琳 |
地址: | 51802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通过利用空气压力对需要通水冷却的产品的水道进行密封性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产品都对密封性有较高要求,对产品密封性进行检测的一般方法是在产品密封区域注入压力空气后,再将产品整体浸入一个大水池中,通过观测是否有气泡冒出即可判断密封与否,若有气泡冒出,还可根据气泡冒出的具体位置进行检查补救。但也有很多产品或部件是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的,例如有些需要通水冷却的产品上的元器件是根本不能沾水的,沾水即可导致这些价格昂贵的器件毁坏,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既能保护产品器件又可方便进行密封性检测的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该装置可检测水道密封性的产品而不使该产品损坏,又能很好地检测产品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提出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控制气路,其中:所述的控制气路通过气管连接有过滤减压阀,两位三通截止阀,分气接头,两位两通截止阀和压力表,通过该控制气路与待检测产品相连接进行气密性检测。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的待检测产品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控制气路的终端与等检测产品的入水口相连接,所述的出水口通过密封堵头进行堵塞。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的控制气路包括若干个气路支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装置,通过设计一控制气路,可通过压力空气对各种需要通水冷却的产品进行水道密封性检测,不仅能保证被检测产品不会被损坏而且操作简便快捷,通过增加该工装的检测支路还可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气路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是用于需要通水冷却的产品在装配完成后、通水使用前的水道密封性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控制气路,该控制气路包括气动元件有过滤减压阀1,三通截止阀2,分气接头3,二通截止阀4和精密压力表5,所述的气动元件通过气管进行连接,通过该控制气路与待检测产品6相连接进行气密性检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待检测产品包括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在检测时,将控制气路终端的气管与待检测产品6的入水口相连接,而用密封堵头7将产品的出水口进行紧密的堵塞,一般有通水冷却要求的产品的入、出水口通常设计成宝塔接头或快速接头,故被检测产品与本气密封性检测工装的气管的连接还是比较方便的,密封堵头7与待检测产品6的连接也是如此,但必须保证连接段的密封良好,否则有可能造成对产品密封性的误判。
本实施例在检测时,将待测产品6接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气路后,再打开三通截止阀2及二通截止阀4以引入压力空气,再旋动过滤减压阀的旋钮将压力空气调至所需压力,调节过程的气压由低到高,再关闭二通截止阀4,然后在半小时内通过观查精密压力表显示值的改变即可知道被检测产品的密封性好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密性检测装置中,参数是这样设置的:压力空气的气压调至0.56MPa,判定产品密封与否的标准是在半小时内产品的漏气压应低于0.02MPa。测试完成后,先关闭三通截止阀2,再打开二通截止阀4,这时被检测产品内的压缩空气就能够被放出,再取下被测产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气路包括若干个气路支路,在本实施例的图1中是以两条检测气路支路为例,但实际上,本装置的检测气路支路可以做成任意多条,可根据实际所需的生产效率来确定检测气路支路的数量,只需改变或增加分气接头3、再增加检测支路即可。因为在使用时所有检测支路之间是完全独立的,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完全独立的。在具体实施时,需使用生料带等物料以确保工装本身的气密性能够得到保证。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41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