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力测量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2268.0 | 申请日: | 201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2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尚廷东;冯海盈;赵华;张海霞;孙钦密;申金生;吴春文;贾洋;王统帅;任玉志;李玉霞;付江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尚廷东 |
主分类号: | G01L5/04 | 分类号: | G01L5/04;F16G11/1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陇***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力 测量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测量绳索或线缆的受力的拉力测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精确测量牵引绳、线缆、柔索的张力,以及在施工机具检测中,也需要测量牵引绳、线缆、柔索的张力。现有技术的使用于上述环境中的测力机构,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780177U所公开的一种缆内拉力测试结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两端通过可拆固连有用于和拉力绳连接的传力部件,壳体与其中一个传力部件通过销与长孔的配合而可以轴向相对移动,使用时通过两传力部件带动压力传感器两端在轴向上相对位移,从而实现拉力测试。此类测力机构的两端仅能在壳体限制的直线移动方向上伸缩位移,该直线移动方向也是压力传感器的受力敏感方向,当测力机构在受到两端绳索的作用力方向与测力机构移动所在直线偏差较大时或绳索存在回捻扭矩时,压力传感器将受到较多非敏感方向的力的影响,这将严重影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导致测量不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力测量连接器,能够在连接器两端受扭转力时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力测量连接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用于与绳索连接的第一、第二两个连接头,压力传感器两端分别具有第一、二测力端,将第一、二测力端受力时的相对位移方向定义为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将与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垂直的平面的延伸方向定义为拉力测量连接器的径向,压力传感器的第一、二测力端分别对应连接有第一、二传力部件,第一、二传力部件分别与两个沿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相对分布于压力传感器两端的连接头对应连接,所述第一传力部件和第二传力部件具有各自的用于与压力传感器顶压的施力端,第一传力部件的施力端通过一个沿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延伸的第一连接体与靠近第二测力端的第一连接头连接,第二传力部件的施力端通过一个沿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延伸的第二连接体与靠近第一测力端的第二连接头连接,第一传力部件与第二传力部件沿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止旋直线移动配合;
所述的第一传力部件和第二传力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施力端与其所对应的测力端的顶压配合采用以下三种配合方式中的一种:
第一种配合方式:施力端与测力端通过一个平面与一个凸球面相配合;第二种配合方式:施力端与测力端通过凹球面与一个凸球面相配合;第三种配合方式:施力端与测力端通过两个凹球面与设置在两个凹球面之间的滚珠相配合。
所述的第一连接体与第一连接头通过轴承转动止脱连接。
所述的第一传力部件为筒状,第一传力部件的施力端为设置在第一传力部件端口部位的肋条,第一连接体为第一传力部件的筒壁,所述轴承的外圈设置在第一连接体的内孔壁上,轴承的内圈设置在第一连接头的外周面上。
所述的第二传力部件为筒状,所述第二传力部件的施力端为封设在第二传力部件端口部的底沿,第一连接体为第一传力部件的筒壁,第二传力部件开口端的筒壁上设置有由端面向内切入的U形缺口,第二传力部件通过该U形缺口扣设在第一传力部件的肋条上。
第一传力部件与第二传力部件通过滑移止转结构沿拉力测量连接器轴向止旋直线移动配合,滑移止转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传力部件与第二传力部件的配合面之间的沿测力传感器轴向延伸的孔道,孔道的一部分位于第一传力部件的内周壁上,孔道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传力部件的外周面上,孔道内设置有防止第一传力部件与第二传力部件相对转动的止转滚珠。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传力部件与第二传力部件的施力端之间,两个传力部件止转直线滑移配合,从而在绳索产生回捻扭矩的时候,将扭矩通过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传递给第一传力部件和第二传力部件,扭矩将由相互止转的第一传力部件和第二传力部件承受,不会作用在压力传感器上,提高了传感器测量拉力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尚廷东,未经尚廷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22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