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36421.9 | 申请日: | 2011-05-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4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段拓;孙建狼;王建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14;H01B9/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71007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交联 生产线 机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城市主干线的交联电力电缆通常长度很长。这种线缆在制造时,提供线缆芯线的上牵引设备与提供绝缘皮的挤出设备之间的距离通常在5m左右,这样不可避免的造成线缆芯线在生产中很容易抖动,从而导致挤出设备挤出的绝缘皮不能均匀地附着在线缆芯线上,使得制备的线缆的不合格率增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线缆芯线抖动、降低不合格率的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设置在支座上的支杆、与支杆连接的平衡杆、及设置在平衡杆的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其中所述平衡杆设有与支杆连接的支点、及设置在该支点两端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导轮固定在第一端,第二导轮活动连接在第二端,线缆芯线可自第二导轮的下方绕至第一导轮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平衡杆的第一端距离支点的长度小于该平衡杆的第二端距离支点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平衡杆的第二端设有槽道,所述第二导轮通过螺栓和螺母活动连接在该槽道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各设有供线缆芯线穿入的槽道。
优选的,所述支杆为可升降的螺旋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抖装置使得线缆芯线平稳地送入挤出设备。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杠原理及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的重力,将绕在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上的线缆芯线拉紧,使其不能任意的晃动。并且将第一导轮固定在平衡杆上,将第二导轮活动固定的平衡杆上,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导轮平衡线缆芯线,能更好的防止抖动。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止线缆芯线抖动、降低不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防抖装置的平衡杆和第一、第二导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防抖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交联生产线机头进线的防抖装置1设置在绝缘皮挤出设备2和上牵引设备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防抖装置1设置在绝缘皮挤出设备2上。该防抖装置1包括支座11、支杆12、平衡杆13、第一导轮14和第二导轮15。
所述支座11在本实施例中是固定在挤出设备2的基座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座11还可以固定在别处。
所述支杆12一端固定在支座11上,另一端与平衡杆13通过铰链连接。所述支杆12为可升降的螺旋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杆12由以螺纹形式配合的两端组成。该支杆12可通过调节实现高度的升降。
所述平衡杆13设有与支杆12连接的支点131,及设置在该支点131两侧的第一端132及第二端133。所述第一端132距离支点131的长度小于该第二端133距离支点132的长度。所述平衡杆13的第二端133设有槽道134。
所述第一导轮14固定在平衡杆13的第一端132,所述第二导轮15活动连接在槽道134内。所述第一导轮14和第二导轮15各设有供线缆芯线4穿入的V型槽道135。线缆芯线4可自第二导轮15的下方绕至第一导轮14的上方。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之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未经中国西电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64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