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电流真空断路器用固封极柱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6111.7 | 申请日: | 2011-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4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余永松;操隆震;应兵荣;余红英;田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开化七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24302 浙江省衢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 真空 断路 器用 固封极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大电流真空断路器用固封极柱。
背景技术
与电力系统真空断路器匹配使用的固封极柱,其结构包括一个中空的环氧树脂绝缘体,在环氧树脂绝缘体的上下部位分别设有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环氧树脂绝缘体外壁的下部设有伞裙。在环氧树脂绝缘体的内腔中设有真空灭弧室,真空灭弧室的动端与下出线座相连接、静端与上出线座相连接。
目前,大电流固封极柱的真空灭弧室动端与下出线座的连接结构,由于考虑动端需要活动的特性,因此,一般都采用滑动式连接结构,即通过一个弹簧触指活动式搭接在下出线座上,确保固封极柱回路的正常运行。这种连接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弹簧触指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机械磨损、疲劳强度降低等现象,从而影响弹簧触指与下出线座的有效接触性能,严重时将导致整个固封极柱乃至真空断路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大电流真空断路器用固封极柱,该固封极柱在不限制真空灭弧室动端活动的前提下,可有效实现真空灭弧室动端与下出线座的可靠连接。
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如下,这种大电流真空断路器用固封极柱,包括一个中空的环氧树脂绝缘体,在环氧树脂绝缘体的上下部位分别设有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所述环氧树脂绝缘体外壁的下部设有伞裙,在该环氧树脂绝缘体的内腔中设有真空灭弧室,该真空灭弧室的动端与下出线座相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真空灭弧室的动端与下出线座为软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时,在所述环氧树脂绝缘体外壁的前部和背部,设有多条对称的轴向散热加强筋。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铜箔软连接结构来连接真空灭弧室的动端和下出线座,实现了在不限制真空灭弧室动端活动的前提下,动端和下出线座的可靠连接。再者,根据需要,软连接采用导电率高的铜箔叠压而成,既可保证电流性能,还可以避免因电流过大所产生的热效应对配件造成影响,而且在体积缩小的情况下,载流量并没有变小,符合固封极柱小型化要求。另外,在环氧树脂绝缘体外壁的前部和背部,设置多条对称的轴向散热加强筋后,既提高了固封极柱本体的机械强度,又起到了很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环氧树脂绝缘体1,上出线座2,下出线座3,前部散热加强筋4,散热架安装部位5,后部散热加强筋6,真空灭弧室7,动端71,静端72,软连接8,伞裙9,安装嵌件10。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并结合图1、图3和图4。整体结构的环氧树脂绝缘体1将上出线座2和下出线座3环包在其竖直向的内腔中,上出线座2和下出线座3之间为真空灭弧室7。真空灭弧室7的静端72与上出线座2固定连接,真空灭弧室7的动端71与下出线座3经软连接8固定连接。该软连接8由多层铜箔叠压而成。
所述环氧树脂绝缘体1的外壁上,具有前部散热加强筋4和后部散热加强筋6,各为竖直向四条散热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开化七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浙江省开化七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61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