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苗孵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35986.5 | 申请日: | 201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6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勤慎;邵东宏;岳永河;王全意;秦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3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苗 孵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设备,具体为一种鱼苗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鱼类的鱼苗孵化分为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人工孵化大多使用孵化环道或孵化桶的方法,前者一般都建在室外,场地规模大,成本高,环道内易形成死角,发眼卵死亡率高;后者需要依靠专门的配套设施,结构单一,使用不便,成本也很高,不管那种方法都需要人工设置水流,建造孵化设施,配备孵化设备,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孵化的成本,常常因停电或是机械故障导致发眼卵死亡。而鱼苗的自然孵化一般是在适合的自然水域采用网箱养殖,现有的网箱类的孵化器,由于其尺寸固定,并且呈多边形,则易形成死角,造成发眼卵的孵化密度小,孵化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孵化密度大,孵化率高,无死角,使用方便的鱼苗孵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鱼苗孵化装置,包括底座,固定架,孵化器1和顶盖2,其特征在于,底座由若干个支板4和对应设置在支板4下方的支脚3组成;固定架由若干个固定杆5和连接在固定杆5顶端的拉环6组成;若干个孵化器1相互套合组装,在最上层套合顶盖2,一并放置在支板4上,并由固定杆5底端通过螺栓对应连接在支板4上固定。
进一步,所述的孵化器1呈笼屉状,上端略小于下端,其上端可套合在另一个孵化器1的下端;侧壁上开有小孔,外壁上对称设有把手7;内部底板上开槽并铺设有筛网8。
进一步,所述的顶盖2下端和孵化器1上端相配合,上端设有锥形封盖;顶盖2的外壁以及封盖上均开有小孔。
进一步,所述的若干个支板4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其另一端呈环形阵列。
本实用新型一种鱼苗孵化装置,通过采用可以套合组装的笼屉式设计孵化器1,针对发眼卵数量的不同情况方便的增减孵化器1的数量保证孵化溶解氧需求,而且截面呈圆形的孵化器1无死角,保证孵化的连续性,通过设置的小孔保证水流的畅通和水环境的稳定,无需人工设置水流,相比现有技术提高出膜率达20%;其有益效果在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随意组合,孵化密度大,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孵化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孵化器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孵化器1、顶盖2、支脚3、支板4、固定杆5、拉环6、把手7、筛网8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本实用新型一种鱼苗孵化装置,如各附图所示,其包括包括底座,固定架,孵化器1和顶盖2,其中底座由支脚3和支板4组成,固定架由固定杆5和拉环6组成,孵化器1呈笼屉状,上端略小于下端,其上端可套合在另一个孵化器1的下端;外壁上开有小孔,并对称设有把手7;内部底板上铺设有筛网8。将本实用新型用于鳟鱼发眼卵的孵化,选择四个孵化器1,在每个孵化器1中的筛网8上平铺一层发眼卵;接着将四个孵化器1依次套装组合起来,在最上层的孵化器1上盖上顶盖2;然后将组装在一起的孵化器1和顶盖2放置在底座的支板4上,用固定架的三个固定杆5对应连接在支板4上进行固定,旋紧螺栓,最后通过拉环6将孵化装置整体放入适宜孵化的自然水体中,并将其固定即可完成鳟鱼发眼卵的发育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凡是本技术领域的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本实用新型的相似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一种鱼苗孵化装置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未经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59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