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真空拔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4676.1 | 申请日: | 201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4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卢永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永权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H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真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罐,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新型阀门嘴的拔罐,属于保健用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拔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头疼、风湿病、关节炎、腰背痛、扭伤等疾病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燃烧物容易灼伤皮肤,罐内负压的大小难以控制,负压过大容易损伤皮肤,负压过少治疗效果不好,甚至需要进行第二次操作。为此,人们在传统的拔罐结合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真空拔罐,如中国发明专利CN00103555.X中公开了一种穴位拔罐器,解决了拔火罐容易灼伤皮肤、负压大小难以控制的弊病,但是,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活塞端与胶堵脱离,在罐体内为负压的情况下,胶堵会堵住阀口,造成罐体难以从皮肤上取下,由此可能损伤皮肤;而且,由于其通过套在活塞端的胶堵顶堵罐体阀口来实现气体密封,但是,阀口采用的硬塑料阀门座,而胶赌采用软胶制成,由于两种材质不同,其配合密封时容易出现间隙,因此在软胶和硬塑配合的密封口密封效果较差,影响拔罐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密封性能良好、易于泄压操作的新型真空拔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新型真空拔罐,包括罐体及设于罐体顶部的阀门嘴,所述阀门嘴为一体成型的软胶阀门嘴;所述阀门嘴的顶部为一开有裂口的密闭唇,且所述阀门嘴内部设有一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上部与裂口相接。
进一步,所述阀门嘴的顶部为一开有裂口的密闭唇,且所述阀门嘴内部设有一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上部与裂口相接。
在采用抽气器对罐体内进行抽气时,为了使被抽气体能更易冲开密闭唇,上述气体通道为自下而上逐步缩窄的锥型气体通道。由于气体通道为锥形,气体在外界负压的作用下,压迫锥型气体通道的锥面,产生一个垂直于锥面的作用力,从而使密闭唇打开。
上述密闭唇为一顶部具有配合圆弧面结构的密闭唇,且所述裂口位于圆弧面结构的中间。
上述阀门嘴为一体成型的硅胶阀门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其阀门嘴采用一体成型的软胶阀门嘴,通过开有裂口的密闭唇在负压的作用下紧紧密闭来进行密封,密封性能良好;其通过扒开密闭唇的裂口即可释放负压,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嘴与罐体安装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抽气器结合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嘴外部结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嘴外部结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嘴打开状态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嘴闭合密封状态结构剖视图。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真空拔罐,包括罐体1及设于罐体顶部的阀门嘴2,所述阀门嘴2为一体成型的软胶阀门嘴;所述阀门嘴2的顶部为一开有裂口22的密闭唇21,且所述阀门嘴2内部设有一气体通道23,该气体通道23上部与裂口22相接。
如图4所示,在采用抽气器4对罐体1内进行抽气时,为了使被抽气体能更易冲开密闭唇,上述气体通道23为自下而上逐步缩窄的锥型气体通道,如图6和7所示。由于气体通道23为锥形,气体在外界负压的作用下,压迫锥型气体通道的锥面,产生一个垂直于锥面的作用力,从而使密闭唇21打开。
上述密闭唇21为一顶部具有配合圆弧面结构的密闭唇,且所述裂口22位于圆弧面结构的中间。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在使用拔罐时,由于拔罐内为负压,外界空气由四面八方压迫密闭唇,由于密闭唇21具有圆弧面结构,外界空气均匀且垂直圆弧面压迫密闭唇21,使密闭唇21的密闭作用力更大更均匀,从而保证良好的密闭效果,保证拔罐内的负压。同时,在需要释放拔罐内的负压时,只需要轻轻扒开开密闭唇21的裂口22即可,快捷方便。
进一步具体,上述阀门嘴2为一体成型的硅胶阀门嘴。应该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阀门嘴也可以采用其他软胶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其阀门嘴采用一体成型的软胶阀门嘴,通过开有裂口的密闭唇在负压的作用下紧紧密闭来进行密封,密封性能良好,由于阀门嘴采用软胶一体成型,其密封配合面为相同的软胶材料,其比现有采用硬塑料和软胶两种不同材料间的密封配合具有更为出色的密封效果,其密封配合面更为紧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永权,未经卢永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46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